【ITBEAR】在零售行業的變革浪潮中,大潤發及其母公司高鑫零售的動態引發了廣泛關注。近日,高鑫零售宣布短暫停牌,以待發布涉及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這一舉動被市場解讀為阿里可能出售其持有的大潤發股份的信號。
回望過去,2017年阿里收購大潤發36.16%的股份時,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曾感慨“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而今,這一波折似乎再次印證了時代的無情。
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德弘資本和高瓴投資在內的多家潛在收購者,正考慮接手高鑫零售。前有永輝超市易主,京東減持轉投名創優品,后有大潤發停牌,這一系列變動似乎宣告了新零售“革命”的落幕。
盡管新零售概念曾風靡一時,但細看阿里、京東對傳統商超如大潤發、永輝超市的改造,不難發現,新零售并未在模式、體驗、場景等方面實現真正的“新”。阿里的努力雖大,但線上業務的增長并未如電商時代那般迅猛,也未成為大潤發新的增長引擎。
新零售的核心是線上線下融合,提供新場景、新體驗,但這一理想模式并未具象化實現。阿里的改造僅停留在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初始階段,與大潤發原有的線下業務相互割裂。新業態如大潤發Super、小潤發、M會員商店等,雖主打多元化與細分市場,但本質上仍是現有零售模式的模仿者,未能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或刺激消費需求。
流量的互通也未能讓電商平臺和傳統商超找到新的用戶增長點。阿里雖將大潤發接入淘鮮達、餓了么和天貓超市,但線上業務的增長幅度遠不及電商行業高速發展時期,且未能轉化為線下門店的用戶增量,尤其是年輕用戶群體。
新零售的提出,本是基于消費市場如火如荼、消費升級趨勢明顯的背景。然而,隨著消費市場的風向從消費升級轉向消費降級,新零售以消費升級為標簽的新業態不再符合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消費者對新零售的態度也從追捧變為批判,新零售業態高速擴張的成本得不到回報,持續的虧損導致探索被迫終止。
如今,新零售的概念已不再被巨頭們頻繁提及,大潤發、銀泰商業等資產也被阿里擺上貨架。隨著它們的命運塵埃落定,未來零售行業或將回歸線上線下的傳統格局。新零售的失敗也給互聯網巨頭們上了一課:互聯網的成功法則在線下已經不再適用,互聯網思維和賦能方法論終究與線下實體隔著一道難以跨越的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