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國內互聯網行業久違的燒錢大戰再次點燃,這一次戰火蔓延至AI大模型應用領域。曾經,團購、外賣、電商等多個行業都經歷過資本狂歡的洗禮,而今,AI大模型成為新的燒錢戰場。自今年上半年起,國內“大模型五虎”及科技巨頭旗下AIGC產品,在各大流量平臺上的用戶爭奪戰愈發白熱化。
一位追隨ChatGPT步入大模型領域的創業者透露,去年同行們主要關注技術追趕,而今年則普遍頭疼于用戶增長問題。
據《202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報告》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AIGC類APP月活躍用戶規模已達6170萬,同比增長653%。用戶激增背后,是不斷攀升的獲客成本。頭部大模型應用如月之暗面的Kimi和字節跳動的豆包,正將技術革命演變為資本比拼。
以Kimi為例,其用戶訪問量不斷攀升,不僅增強了月之暗面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還為底層大模型提供了寶貴的數據資源。然而,高昂的獲客成本與用戶的低付費率形成鮮明對比,使得這一燒錢模式難以為繼。
面對ToC市場的盈利難題,大模型應用紛紛探索ToB市場。然而,ToB市場同樣競爭激烈,大廠發起的價格戰使得毛利率大幅下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負責人透露,今年5月后,國內大模型推理算力毛利率已跌至負數。
在此背景下,大模型創業公司不得不布局ToB市場以尋求生存。智譜AI和MiniMax等公司在探索ToB市場的同時,也未放棄ToC市場的嘗試。然而,面對大廠的生態陰影,創業公司的處境尤為艱難。
以長文本功能為例,月之暗面推出該功能后,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然而,不久之后,阿里、360、百度等大廠紛紛跟進,使得這一競爭優勢迅速被削弱。
在投流戰方面,豆包與Kimi展開了激烈競爭。抖音平臺一度“封殺”其他大模型應用廣告,全力為豆包保駕護航。而豆包也開始向Kimi的腹地B站反攻,二者之間的神仙打架使得其他競爭者只能退守其他社區平臺。
面對大廠的資源優勢,創業公司不得不尋找新的突破口。然而,無論ToC還是ToB市場,大廠都擁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如何在燒錢大戰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資本的聚集雖然加速了技術的發展和行業的進步,但企業作為燒錢的具體操盤手,需要更加審慎地考慮資金的長期回報價值。否則,一時的資本狂歡之后,可能只能面臨被大廠收購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