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5日消息,在民生需求中,生鮮采購作為最為剛性的需求之一,一直是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來,生鮮電商的發展勢頭尤為迅猛,尤其是在經歷了特殊時期的“居家買菜”市場教育后,以叮咚買菜為代表的O2O生鮮電商平臺逐漸嶄露頭角,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并在盈利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叮咚買菜近期發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其GMV達到62.18億元,同比增長16.8%;總營收為55.99億元,同比增長15.7%。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叮咚買菜實現了1.03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長近13倍。這也是叮咚買菜連續第七個季度實現Non-GAAP下的凈盈利,進一步證明了其當前模式的可持續性。
盡管叮咚買菜已經通過正向盈利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外界對其前置倉模式的規模化擴張以及未來的持續性盈利仍存在諸多疑慮。據ITBEAR了解,曾經同樣采用前置倉模式但已倒閉的每日優鮮,就是叮咚買菜需要警惕的前車之鑒。因此,盡管財務指標向好,叮咚買菜仍不能掉以輕心。
叮咚買菜在凈利潤“轉正”前,也經歷了長時間的虧損期。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間,叮咚買菜分別凈虧損18.7億元、31.8億元、64.3億元和8.07億元。然而,自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叮咚買菜在Non-GAAP標準下實現了正向盈利,并持續至今。這種盈利的實現,部分原因是叮咚買菜犧牲了營收規模,專注于保留能夠實現正向盈利的城市站點,削減入不敷出的站點。
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叮咚買菜的GMV較2022年減少了16.3%,至219.69億元,甚至比2021年同期的規模還少7.35億元。這種策略調整雖然立竿見影,但也意味著叮咚買菜依賴的是節衣縮食而非規模效應來實現盈利。截至目前,叮咚買菜不足6億美元的市值也反映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低調地位,投資者對其持觀望態度。
叮咚買菜的盈利模型難以復制,前置倉模式也面臨邏輯悖論。目前,叮咚買菜正在向制造型、科技型的零售企業轉型,與樸樸超市、美團買菜等同樣在向即時零售方向變革的玩家相似。以美團買菜為例,其已宣布升級為小象超市,從生鮮電商轉型為全品類零售平臺,進一步拓展商品品類,以滿足更廣泛的消費者需求。
然而,對于叮咚買菜而言,壓縮成本仍然是一個挑戰。目前,叮咚買菜獲得盈利的基礎是其開放的運營城市多為年輕人多、生活節奏快的城市,如深圳、上海。但高客單價和特定的目標用戶群體限制了其市場規模。叮咚買菜需要在保持盈利的同時,探索如何進一步擴張并吸引更多消費者。
行業競爭壓力大,叮咚買菜在盈利之后仍面臨諸多挑戰。盡管財報顯示盈利,但叮咚買菜還依賴政府補貼和其他非經常性收入。同時,生鮮電商賽道的競爭日益激烈,叮咚買菜需要在不同城市應對各種競爭壓力,并尋找新的增長點。
結語:叮咚買菜通過調整經營策略,在營收規模與盈利之間做出了選擇,這是一條在財務層面實現“自給自足”的穩妥路線。然而,叮咚買菜仍面臨如何實現規模與盈利能力平衡的挑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叮咚買菜需要謹慎擴張,并尋找更多的市場機會。
#叮咚買菜# #前置倉模式# #生鮮電商# #盈利挑戰# #行業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