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3日消息,國內AI產業在2024年迎來了巨大的變革,這一變革的源頭可追溯到Kimi的異軍突起。Kimi以其獨特的投流策略,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為國內AI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這種投流推動用戶增長的模式,也引發了一場關于AI產品競爭邏輯的深刻思考。
據ITBEAR了解,隨著Kimi的成功,越來越多的AI產品開始效仿其投流策略,試圖通過大規模的廣告投放來吸引用戶。這種競爭邏輯的轉變,使得AI產品的競爭逐漸回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爭奪戰。然而,與移動互聯網不同的是,AI產品的網絡效應有限,且其主要的變現方式為訂閱,這使得單純追求用戶規模的增長并不足以支撐其商業模式的長期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大廠們憑借其天然的用戶池和充足的營銷預算,開始在AI產品的競爭中占據優勢。例如,抖音豆包通過大規模的廣告投放,迅速攀升至應用榜單的前列,與Kimi等創業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然而,這種燒錢換增長的模式也帶來了獲客成本的不斷上升,對于創業公司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更重要的是,AI產品的價值并不僅僅體現在用戶規模上。與移動互聯網產品相比,AI產品更像是一種生產力工具,其核心價值在于提升效率。因此,付費率、復購率等反映付費轉化的指標,比用戶規模更能反映AI產品的真實價值。在這一點上,大廠們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無疑具有更大的優勢。
綜上所述,雖然投流策略在短期內為AI產品帶來了用戶規模的增長,但長期來看,這種競爭邏輯并不可持續。對于創業公司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將是其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而對于整個AI產業而言,如何平衡用戶規模和付費轉化之間的關系,將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