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AI大模型的浪潮中,OpenAI的最新融資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近日,該公司成功獲得了66億美元的巨額融資,估值一舉突破1500億美元。然而,盡管資金雄厚,OpenAI預計今年的虧損幅度仍將高達50億美元,顯示出其在盈利之路上的艱難探索。
回顧過去,美國媒體曾報道稱,OpenAI有望在2029年實現盈利,營收將達到驚人的1000億美元。但在此之前,持續的虧損將是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2026年的虧損預測更是高達140億美元,凸顯了AI大模型行業的巨大投入與挑戰。
與此同時,中國AI大模型的引領者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也發出了警告,他指出生成式AI的技術泡沫正在形成,但這也是行業走向正軌的必經之路。他認為,在泡沫擠壓階段,那些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偽創新將被淘汰,最終只有1%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為社會創造巨大價值。
事實上,AI大模型行業的競爭已經從最初的“百模大戰”逐漸轉向應用落地。然而,這一轉變并非一帆風順。許多基礎大模型在技術上并未達到真正創新的高度,而是依賴于開源技術的套殼。這導致了大量資源的浪費,并使得許多大模型的調用量遠不如預期。
2024年,市場開始恢復冷靜,許多AI公司開始轉向應用層面的開發。然而,即使是在應用層面,也存在許多偽需求的問題。不少AI團隊在試錯走彎路,甚至一些AI巨頭和科技大廠也在其中。
以AI硬件為例,盡管在CES和MWC等展會上備受關注,但下半年卻急轉直下,遭遇了大規模退貨。原因在于用戶體驗并未達到預期,使得AI硬件市場迅速降溫。
同樣,許多AI軟件也被質疑宣傳過于夸大。用戶在購買會員后發現實際體驗與宣傳嚴重不符,這也導致了用戶對AI產品的信任度下降。
隨著AI大模型泡沫的預警增加,行業開始降溫。投融資不再瘋狂,一些初創公司陷入經營困難。然而,這也是行業加速盤整的跡象,技術和人才正在向巨頭集中。
回顧歷史,技術浪潮的發展總是伴隨著泡沫。李彥宏在與《哈佛商業評論》的對談中也提到了這一點。他認為,生成式AI也將經歷這一過程,而泡沫的擠壓終將加速技術大眾化的進程。
結合高德納(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模型來看,當前的AI技術正處于泡沫化的底谷期前夜。在這一階段,越來越多AI玩家將被擠下牌桌,只有擁有核心技術實力和商業化能力的玩家才能走到最后。
幸運的是,中國創業者歷來注重應用落地。他們更關心如何運用大模型能力來創造實際價值。隨著泡沫的擠壓,留在市場上的將是真正的實力派玩家。
面對AI泡沫的宿命,玩家們如何提高“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PMF)”成為關鍵。不論是做基礎大模型還是AI應用,都需要面向真實需求去做產品,并將“如何賺錢”放在第一位。
未來,當AI不再是一種時髦,而是像互聯網、5G網絡一樣無處不在卻又讓人感受不到存在時,真正的AI時代才算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