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一位曾在湖南某鈉電池公司任職的工程師,如今已轉行至充電樁企業。回想起去年初,他還堅信鈉電池將引領新能源的新風潮,公司的管理層也被視為具有前瞻性的領航者。鈉電池相較于鋰離子電池,擁有諸多理論上的優勢,如資源豐富、成本低廉以及不易受上游原材料波動影響。
當時,鈉電池在公司的例會上總是被贊譽為低溫性能優異且安全性高的電池,尤其在儲能市場和低速電動車市場具有廣闊應用前景。一時間,鈉電池產業成為了熱門賽道,眾多上市公司紛紛宣布投資規劃或強調自身技術儲備,行業專家和券商機構也高呼“鈉電池產業化元年”。
然而,市場的熱情迅速消退。隨著碳酸鋰價格從高峰跌至幾萬元一噸,鈉電池的市場前景迅速黯淡。更重要的是,在能量密度這一關鍵性能指標上,鈉電池遠遜于鋰電池。
“規模和技術成熟度是鈉電池與鋰電池之間的主要差距。”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指出。華南一家頭部電池廠商的研發專家周雙軍也表示,鈉電池的優勢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從理論到實際應用仍需時間。
鈉電池之所以曾受熱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碳酸鋰價格的飆升。2022年11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突破60萬元/噸,而碳酸鈉價格則長期保持在5000元/噸左右。這使得鈉電池在理論上可以依托更廉價的原材料實現更低的制造成本。
鈉電池在低溫下的表現穩定,且安全性更高。然而,隨著碳酸鋰價格的下跌,鈉電池的成本優勢不再明顯。2023年中國鈉電池實際出貨量僅為0.7GWh,遠低于之前預測的3GWh。
根據電池市場研究機構EVTank的數據,鈉電池出貨量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其理論成本優勢尚未體現,平均價格仍高于競品。在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和循環壽命方面,鈉電池也未展現出足夠突破,使其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完全替代鋰電池。
“鈉電池更像是一個補充性產品,而非能直接取代鋰電池的技術。”湖南一家鈉電池企業的研發人員坦言。目前,鈉電池在特定市場如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大型儲能市場以及A00級電動汽車中找到了應用機會。
例如,雅迪控股已推出搭載鈉離子電池系統的電動兩輪車,廣西南寧和湖北大唐的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也已建成投運。盡管已有小規模應用,但鈉電池能否成為產業風口仍取決于鋰電池的成本。
墨柯表示,許多企業正在為碳酸鋰價格周期的變化做準備,視當前為準備階段,一旦碳酸鋰價格上漲,鈉電市場迎來機會,他們將迅速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