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美國針對中國的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引發了廣泛關注。特別是美國商務部計劃以“國家安全”為由,全面禁用中國聯網汽車軟硬件的決定,更是激起千層浪。這一禁令不僅可能影響美國汽車市場的銷量和價格,還可能對全球汽車產業造成深遠影響。
波音747客機的制造是一個全球合作的典范,它展示了全球分工的復雜性及其帶來的巨大效益。然而,近年來,中資企業在美國軍工市場的崛起,卻成為了美國“去工業化”趨勢下的一個獨特現象。中資企業在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市場份額從2013年的200家激增至2019年的655家,這無疑體現了中資企業的實力提升,也反映了美國本土企業在高成本壓力下的無奈選擇。
美國軍工企業歷來以戰爭為生,然而,近期的一系列國際事件卻意外地為中國企業打開了新的市場機遇。例如,在俄羅斯沖突期間,美國及其盟友的制裁不僅推動了“去美元化”進程,還為中國企業打開了俄羅斯市場的大門。同時,不少歐洲實體企業被迫外遷,選擇投資落戶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軍工巨頭早已深陷中國制造的“泥潭”。F-35戰斗機等多種武器都依賴來自中國的零件。然而,現在美國軍方卻要求他們不再使用這些零件,這無疑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困擾。雷神公司因賣武器給臺灣而被政府處以2億美元的巨額罰款,這也顯示了美國在處理與中國相關事務上的復雜性。
美國商務部此次針對中國聯網和自動駕駛汽車的禁令,無疑是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精準打擊”。它不僅限制了中國車企在美國市場的發展,還試圖遏制中國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進步。這一做法毫無事實依據,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是典型的保護主義做法。
據悉,這一禁令可能是拜登任總統期間最后一次大規模切斷中國產品進入美國的渠道。禁令將對中美兩國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合作造成嚴重阻礙,推高成本,最終損害的是兩國企業的利益。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此舉將“國家安全”泛化,為貿易保護主義披上了合法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