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報告指出,盡管化石燃料價格已回歸歷史水平,但2023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中,有高達81%在成本上展現出對化石燃料的明顯優勢。這一發現為全球各國實現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三倍的目標,提供了有力的商業支撐和投資動力。
報告詳細揭示了可再生能源在成本競爭力上的顯著提升。經過長期的技術革新和成本控制,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已大幅下降至每千瓦時約4美分,較化石燃料和核能發電低出56%。自2000年以來,全球部署的可再生能源已累計為電力部門節省了近4090億美元的燃料成本。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強調,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優勢已不再是未來的預測,而是當前的現實。他指出,這一趨勢將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部署,同時推動技術的進一步創新和成本的持續降低。
為實現2030年的增長目標,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需達到11.2太瓦,這意味著每年需新增約1044吉瓦的發電能力。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陸上風能發電預計將貢獻主要份額。同時,儲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電池儲能項目成本的顯著下降,也為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整合提供了重要支持。
卡梅拉進一步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將為全球各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機遇。通過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各國可以限制碳密集型能源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損害,同時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增強能源安全。
在風電領域,中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2023年,中國在全球新增陸上風電容量中的占比顯著上升,同時也在海上風電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這一發展態勢有望進一步推動全球風電產業的成本降低和技術進步。
報告最后呼吁,各國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者應迅速調整策略,確保政策、法規和融資手段與可再生能源增長目標保持一致,以推動全球能源轉型的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