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日,歐盟在經過多輪磋商后,仍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實施高額的“懲罰性關稅”,意圖迫使中國在對歐投資上作出退讓。此舉反映出歐盟對華政策的復雜心態與誤區。
盡管中方代表積極與歐盟成員國溝通,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但歐盟內部對華“三重定位”的局限性仍導致其在“去風險化”道路上越走越遠。關稅政策不僅被用作滿足內部政治正確的工具,更成為歐盟談判的籌碼。
歐盟聲稱,關稅并非最終目的,而是談判手段。然而,中方明確指出,加征關稅無助于問題解決,只會損害中企在歐投資的信心。
歐盟此舉與特朗普時期的對華關稅戰有相似之處,可能引發長期經貿摩擦。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警告稱,歐盟正步入與中國的“經濟冷戰”。
在歐盟內部,成員國對華態度存在分歧。德國在關稅政策落地前夕才明確反對,顯示出其在對華政策上的猶豫與遲滯。而西班牙則在遭受中國精準反制后改變立場,呼吁妥協與協商。
面對歐盟的強硬姿態,中國需采取果斷措施,讓其認識到對華強硬并非明智之舉。備用手段與反制措施的準備至關重要,以展現中國應對最壞情況的決心與能力。
總體而言,中歐經貿爭端可能升級,雙方需通過理性對話與務實合作尋求共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