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9日消息,美國再度出手,試圖在礦產領域構建新的“小圈子”。
近日,美國宣布將在“礦產安全伙伴關系”框架下,新設一個名為“礦產金融網絡”的機制,旨在為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礦產開發項目提供資金支持。此舉顯然意在加強對全球關鍵礦產的控制,并試圖與中國展開競爭。
回顧2022年,美國建立了“礦產安全伙伴關系”,成員包括14個國家,幾乎涵蓋了美國最核心的盟友,如“五眼聯盟”中的四國(除新西蘭)、歐洲主要國家以及西太平洋的日本和韓國。當時,美國擺出了一副要針對中國,意圖建立起一個“金屬北約”的架勢。
然而,經過兩年的博弈,這個“金屬北約”并未能實現其初衷,反而成為了國際社會的笑柄。
中國對美國此舉迅速作出了回應,限制了鎵、鍺這兩類稀有金屬及其相關物項的出口。面對中國的出口限制,“金屬北約”成員束手無策,除了進行輿論施壓外,未能提出任何實質性的應對措施。英媒《金融時報》曾報道,全球相關產業無法擺脫對中國金屬,尤其是稀土資源的依賴。中國的出口限制令實施一年后,許多半導體公司的庫存已接近耗盡,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危機。
事實上,美國成立“金屬北約”的底層邏輯從一開始就不成立。一群國家想要抱團在金屬領域孤立某個或某幾個國家,前提條件是這些國家必須具備足夠的資源或資金優勢。然而,除了澳大利亞算得上是“有礦”之外,“金屬北約”中的其他大多數國家并不具備與中國抗衡的資源。
這使得“金屬北約”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美國高調拉幫結伙,但到了將口號轉化為實際行動時,各成員國卻只能束手無策,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另一方面,美國的炒作反而提高了中國的警惕性。近年來,中國明顯在有意識地鞏固自身在全球金屬供應鏈中的地位。與中國這個擁有資源、資金和技術實力的國家相比,“金屬北約”顯得空洞無力。美國的口號喊得越響,中國的行動速度就越快,其在全球金屬供應鏈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如今,美國在這個“金屬北約”框架下推出的融資網絡,被視為其走投無路下的一種自救行為,也是拜登試圖挽救自己“政治遺產”的最后努力。然而,鑒于美國的行動效率和資源稟賦,其想要與中國抗衡的努力很可能只是徒勞無功,無法產生任何實質性效果。面對中國這樣的“實干家”,美國的漂亮PPT只能讓其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