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5日消息,近年來,國內牛奶市場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消費降級與產能過剩的雙重壓力下,牛奶行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隨著國內牛奶市場的持續擴張,牛奶產量穩步增長,然而消費需求卻呈現出下滑趨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均牛奶消費量為14.4公斤,而到了次年,這一數字便驟降至12.4公斤。與此同時,牛奶產量卻從2017年的3039萬噸飆升至2023年的近4200萬噸,使得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牛奶生產國。
據ITBEAR了解,市場需求的減少與供給的增加,導致了牛奶價格的持續下跌。自2022年以來,國內牛奶價格已跌至每公斤約3.8元人民幣的平均生產成本以下。這一局面使得許多奶牛場面臨虧損,甚至被迫倒閉。為了應對困境,一些農場不得不通過出售牛肉來減少牛群數量,然而這并未能有效緩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牛奶市場陷入困境的同時,進口乳制品市場同樣表現不佳。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我國乳制品進口量同比下降了13%,至175萬噸。其中,進口量最大的奶粉下降幅度更是高達21%,至62萬噸。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國內市場的疲軟,也對國外乳制品生產商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面對產能過剩的困境,牛奶市場也迎來了激烈的價格戰。今年以來,大瓶裝牛奶和酸奶的價格在一些平臺上已經跌至不到10元錢。然而,純粹的價格戰并不能完全拯救牛奶市場。當奶農降價也賣不出去,產能依然過剩的時候,他們不得不直面更為嚴峻的考驗。過剩的牛奶是否會被倒掉,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從長遠來看,中小奶場的倒閉似乎成為了不可避免的趨勢。產能過剩所引發的價格戰,不僅加劇了行業的內卷化現象,也暴露了消費與生產關系失衡的問題。未來,如何重新平衡消費與生產之間的關系,將是決定牛奶市場走向的關鍵。
在這場牛奶市場的變革中,我們不禁要思考:如何才能在保障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確保生產者的可持續發展?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牛奶市場# #產能過剩# #價格戰# #消費降級# #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