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11日消息,近期,一項突破性的3D打印技術由美國和韓國的科研團隊合作研發成功,該技術能夠無需加熱、光照或依賴有毒化學物質,即可制造出易于回收的電路及其他結構。這項創新成果已在權威科學雜志上發表,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韓國國家研究基金會的鼎力支持。
傳統3D打印技術普遍依賴于高溫、壓力或光線來實現原材料的固化過程。例如,熔融沉積成型(FDM)技術需要加熱熔化塑料絲材并隨后冷卻成形,而樹脂3D打印則依賴于紫外光照射液態材料使其固化。相比之下,這項新技術采用了名為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聚合物,該材料無毒且廣泛應用于醫藥行業的藥物遞送系統中。在3D打印過程中,只需將其置于室溫下的鹽水中即可實現固化。
據ITBEAR了解,研究人員利用商用醫療級3D打印機將聚合物擠出,并直接泵入氯化鈣和水的混合物中。材料會迅速固化成精細且復雜的結構,并且具備導電性。團隊利用這一方法成功制造了一個摻雜碳納米管的電路,并成功點亮了一個小燈泡。值得注意的是,該材料的回收過程同樣簡便,只需將結構溶解在清水中,隨后在70攝氏度的烤箱中蒸發水分即可。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教授、論文高級作者Jinhye Bae強調,該方法“完全在環境條件下進行,無需額外步驟、特殊設備、有毒化學品、加熱或加壓”。由于聚合物易于恢復至原始狀態,因此使用PNIPAM制成的結構特別適用于一次性電子產品、機器人組件和原型制造。Jinhye Bae進一步指出:“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簡單且環保的聚合物材料回收方法。”
鑒于電子廢棄物問題日益嚴峻,能夠如此輕松地回收電路無疑將對環境保護產生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