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4日消息,近日,關于京滬兩地餐飲業的發展現狀引發了廣泛關注。在北京,一家主打陜西面食的餐館生意興隆,然而這并不能掩蓋整個行業面臨的困境。從宏觀層面來看,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的餐飲數據并不樂觀,反映出消費市場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據ITBEAR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年營收200萬以上的餐飲企業,其營收總額和利潤總額均出現了顯著下滑。尤其是在利潤率方面,竟然低至0.37%,遠低于一年期定存利率。這樣的情況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嘆,與其辛苦經營,不如將資金存入銀行。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上海。二季度年收入大于200萬元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不僅收入同比減少,還出現了整體虧損。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京滬兩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的持續減少。隨著人口總量的下降,消費熱情自然也難以提振,尤其是對餐飲行業來說,影響尤為明顯。
此外,富人和中產階層的變化也給餐飲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富人們選擇低調生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他們減少了高端餐飲的消費,轉而選擇更為樸素的生活方式。而中產階層則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壓力,他們在消費上變得更加謹慎和節儉。
這種消費降級的現象在餐飲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中檔餐廳的客流量和客單價都在下降,而快餐和外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市場空缺,但由于行業內卷嚴重,其日子也并不好過。
面對這樣的困境,不少曾經的白領和金領選擇轉行從事網約車和外賣送餐服務。然而,這些行業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微薄的利潤。他們中的許多人期待著能夠重返昔日的工作崗位,而這也成為了餐飲業復蘇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