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TopKlout克勞銳(ID:TopKlout),作者:閆一,授權轉載發布。
在繁冗復雜的網絡世界中,“敢說真話”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流量密碼,“打假”則成為說真話最直接的體現。
當種草博主用“親測有效”“回購無數次”“一生推愛用品”的“種草”大法,霸占小紅書、抖音等平臺,獲得眾多用戶擁躉的時候,一批號稱“打假圣斗士”的博主們也悄然興起。
現在,在抖音上以“打假”為關鍵詞搜索,數百個博主映入眼簾,粉絲數從幾萬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現在的#打假 話題也已經積累了超過113億次的播放量,從食品、化妝品到生活用品、網紅產品,都在這些博主的打假范圍之內。
這些博主以“打假”“測評”作為自己的標簽,常通過親身體驗,用專業、真實、全方位的測評來展現產品的好壞,幫消費者“避雷”,而他們打造出來“真實、敢說”的態度,收獲了眾多網友的高度信任和追捧。
在積累了足夠的粉絲,有了變現基礎后,一些“打假”博主也走上了“恰飯”之路。一邊測評一邊帶貨,靠粉絲的信任建立起人設的“打假”博主,開始賺粉絲的錢,不由得讓人開始懷疑其客觀性,翻車,被打假,這些博主的爭議也越來越大。
打假形式花樣百出
當網友被各大社交平臺鋪天蓋地的“種草”轟炸,買回來的各種產品卻貨不對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現他們已經陷入種草博主的套路,冤枉錢越花越多。打假測評類博主的出現,幫助他們實現了成功“避雷”。
這些博主的簡介都有著一些共性的描述:自費評測,減少試錯成本;客觀真實;防雷避坑……
不過在表現形式上卻是花樣百出。@打假偵探社 就是以劇情科普的形式來打假。其自稱是廣東經視《一線消費者報告》欄目合作伙伴,通過劇情還原消費現場,辨別假冒偽劣產品。
在最近發布的《礦泉水》視頻中,就以部分奸商把純凈水當做礦泉水來賣的演繹,向我們揭示了純凈水和礦泉水的區別,并教給網友在選購時如何進行分辨。
打假科普兩不誤,@打假偵探社 的這種形式讓我們在欣賞劇情的時候了解到假貨存在的各種形態和辨別方法,讓假貨無處遁形。
而其他打假博主則更多的是聚焦在虛假廣告的產品打假上。
比如@熊老三打假測評 、@孫扒皮 、@打假王 等的視頻,在一開始都是“先看原視頻”,展示一段使用效果極好的產品宣傳廣告,接下來便是自己的使用測評。
當然測評的結果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比如某款網紅洗鞋泡泡慕斯,就有多位打假博主進行了測評,結果則是毫無效果,評論區的眾多網友紛紛表示“差點就買了”“我剛買了,現在去退”……又譬如一款網紅馬克筆,賣家介紹9.9元包郵,一筐幾十根,博主買到手卻只有12根,博主直接撥打12315。
在這些博主的測評中,大部分都是針對一些網紅產品進行簡單的體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給大家避坑,避免了一些“智商稅”,但是卻無法從更深度的領域為大家提供有效的信息。
隨著“成分黨”的崛起,如今,醫學、藥學和生物學等領域的專業人士,開始成為“打假”領域的“中流砥柱”。最著名的便是@老爸評測 ,在他的視頻中,經常可以看到對產品成分的檢測。
食品、衣物、美妝產品……統統都可以檢測,專業實驗室、正規檢測報告、直觀的數據反映,將產品的真實情況告知大眾,最終的結果也就更讓人信服。
體驗測評、科普講解、成分檢測,博主們“打假”的形式千差萬別,但是最終的結果都讓我們對某個產品有了更客觀的了解,避免了更多商家的套路。
打假的歸宿是帶貨
打假博主以各大平臺上的各式網紅產品以及內容虛假的視頻為打假的對象,通過更加內容化和娛樂化的形式進行打假,從而積累粉絲,贏得流量。
這些打假短視頻無論是在觀看量、點贊、評論,以及轉發等數據方面,比起其他類型的內容活躍度要高出幾倍。
有了粉絲和流量,也就有了變現的基礎。在經過了真評測、真打假的吸粉階段后,這些博主變現的手段也越來越多。
首先就是視頻中的小黃車帶貨。根據觀察,在眾多博主評測的產品中,那些差的商品都會被直接砸掉,而評測結果為好物的或者與宣傳相符的產品,則會出現在視頻下方的小黃車中,或者集合在“推薦商品”一欄。
以打假博主@孫扒皮 為例,他的視頻在五月份之前還主要是以評測和打假為主,一個月十幾條的視頻中只有4條是帶貨視頻,到了七月份,帶貨的視頻便翻了一倍。
在最新更新的10條視頻中,恰飯廣告就有7條,涉及除菌噴霧、網易嚴選香氛、雨潔洗發水、元氣森林豆乳飲料、必要商城APP等不同產品。
除此之外,他偶爾也會進行直播帶貨,從他最近的帶貨情況來看,30天內進行了一場直播,單場銷售1.8萬單,不過客單價卻不高,基本在30元以下。
在他的恰飯廣告下,也有網友調侃道“高情商:測評;低情商:帶貨”“從打假變向廣告賣貨,666”“鋪墊了那么久,終究還是為了生存”。
這些打假博主以內容創作為主,在短視頻平臺上找到了新的市場,但是過度的帶貨,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自己長期積累的信任。“只要掛小黃車就不會說不好”“現在是為了帶貨,而不是測評”“當我看見你掛了小黃車的那一刻,我就直接劃走了”。
幫助消費者成功“避坑”的打假主播,吸引消費者離開“種草”主播的地盤,來到自己的打假地盤,反手就來一個“反向種草”。但是在利益面前,如果沒有自我約束,現有的流量也會被一點點消磨。
打假博主,也被打假
當“打假”淪為“恰飯”的工具,一些博主開始不再客觀,“翻車”總是雖遲但到。
被網友稱為打假先鋒的美妝打假博主阿純,在賬號最初就親測了許多網紅產品,因打假美妝產品不留情,賬號在短短一年時間里,輕松邁入千萬粉絲俱樂部,每發一條化妝品打假視頻點贊量就可以超過幾十萬。
雖然給自己貼上“全網最嚴測評”主播的標簽,立著打假人設,但阿純也成了“被打假”對象。
在短視頻和直播中,他曾多次推薦過一款面霜,聲稱該面霜含有30%的超高濃度玻色因。借助于他的賣力宣傳,該品牌產品賣到了超過1000萬的銷售額。
而有著中科院分析化學博士背景的抖音博主@大分子實驗室,在針對市場上主打玻色因成分的面霜產品進行成分檢測時發現,兩份第三方檢測機構報告分別顯示“未檢出”和“玻色因含量0.13%”的結果,這個檢測結果和實際30%的宣傳大相徑庭。
直到現在,當他還在推薦此品牌相關產品的時候,在評論區還能看到有網友在質疑能不能用。
作為非專業打假博主,阿純打著“質量測評”的名號,在未經正規檢測的情況下推薦了“不合格產品”。這種情況也打破了部分消費者對他的原始信任,更多帶貨產品潛在的質量風險也值得深入考究。
結語
買到安全優質的產品、避免踩雷和假貨,一直是消費者的訴求。但是在短視頻平臺,“打假”不再是作為一種職業化的存在,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內容創作及變現的標簽。
打假博主的人設,本身是通過斷開粉絲與品牌商家的鏈接打造起來的,在真實的測評內容下獲得粉絲的信任。即使轉頭走上帶貨的道路,很多粉絲也是能夠理解的。
但是對天生更依賴內容產出與粉絲信任的打假博主來說,即便是打廣告,也應該把好產品關,對品牌有一個真實客觀的了解,按照嚴格的科學流程來測評,賬號的價值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一兩次“翻車”,可能很快被遺忘,但“翻車”次數多了,勢必會遭到粉絲、品牌乃至行業的多方質疑。如果“信任已死”,又何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