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生物醫藥行業正面臨嚴峻挑戰,盡管部分頭部企業業績創新高,但在資本市場上仍遭遇冷遇。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集采政策、加息周期以及市場對未來預期的悲觀態度。
然而,生物醫藥作為科技領域的關鍵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國內生物制藥研發體系雖已成熟,但整體水平仍有待提升。為突圍這一困境,寬松的融資環境、人才支持及政策扶持成為必要條件。
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主要聚焦于兩大方向:國產替代與創新藥。在創新藥領域,百濟神州等企業已研制出世界級重磅單品。同時,跨國藥企也正加速抄底中國優質生物醫藥資產。
國產替代則主要集中在醫療器械與疫苗領域,尤其是疫苗領域,與歐美巨頭存在明顯代差。在此背景下,創新藥方向隨降息周期開啟有望改善,而醫療器械與疫苗領域的突圍則刻不容緩。
以華大基因為例,其市值曾突破千億,但隨后大幅下跌。盡管疫情期間檢測試劑需求大增,但股價仍未回到高點。如今,華大基因正面臨業績與股價的雙重壓力。
華大基因的創始人汪建,被譽為“基因教父”。他帶領華大團隊在非典時期破譯了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并研制出全球首個SARS診斷試劑盒。汪建的言行雖常引發爭議,但他的領導力和創新精神不容忽視。
2024年5月,70歲的汪建再次登頂珠峰,刷新了中國登頂珠峰最年長紀錄,并傳回了全球首份來自世界之巔的超聲圖與腦電數據。
華大基因的營收主要來自五大板塊,其中生育健康、腫瘤防控和感染防控是核心業務。2020年,受疫情影響,華大基因業績爆發式增長。然而,自那以后,業績開始下滑。盡管如此,華大基因仍擁有32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
對于業績下滑,華大基因表示主要受經濟下行影響。不過,自9月中旬以來,其股價已漲幅超過30%,明顯走出下跌區間。隨著市場回暖及外部因素影響減弱,生物醫藥板塊已具備反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