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一則關于東嶺集團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令人難以置信。若在房地產市場繁榮之時,此類傳聞或許早已引發(fā)企業(yè)的強烈反擊,甚至訴諸法律。然而,如今的東嶺集團卻只能無奈接受這一現實。
那么,東嶺集團是否是一家專注于房地產的企業(yè)呢?答案是否定的。盡管其業(yè)務范疇包含房地產,但并非其主營業(yè)務。那么,這家曾被譽為千億級的企業(yè),為何會陷入如此困境,走上破產重整的道路呢?其脆弱性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
據ITBEAR了解,東嶺集團的創(chuàng)始人李黑記,其人生軌跡頗具傳奇色彩。1958年出生,因腳下生有黑痣而得名“黑記”。自1975年高中畢業(yè)后,他歷任保管員、學徒,直至1988年承包了村里一家年產值僅萬余元的黑白鐵皮加工部,這便是東嶺集團的前身,也是李黑記后來成為陜西乃至全國知名企業(yè)家、陜西首富的起點。
經過短短兩年的奮斗,至1990年,李黑記的廠子固定資產已達到120萬元,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筆巨款,令人矚目。在兼并多家國有和集體企業(yè)后,1994年,借助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李黑記成立了東嶺集團,開啟了其輝煌的今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擔任村委會主任期間,李黑記將承包賺得的68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了村集體,此舉贏得了廣泛贊譽。此后,東嶺集團步入快速擴張階段,通過兼并、重組、投資、參股等方式,企業(yè)規(guī)模迅速擴大。尤其是在地方國企改革加速的背景下,東嶺集團參與了10多家國企的改制,李黑記的雄心壯志也愈發(fā)膨脹,喊出了打造百年企業(yè)、實現5000億收入的豪言壯語。
然而,正是從這時起,危機已悄然逼近。
回顧東嶺集團的輝煌歷程,其曾是中國建筑鋼材銷量的領軍者,位列“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第55位、“中國民企服務業(yè)100強”第20位,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yè)500強”第58位,以及2023年“陜西民營企業(yè)50強”第3位。然而,這一切的輝煌如今卻似乎成為了過眼云煙。
2023年3月,李黑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表示,東嶺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企業(yè)已從困境中爬出。然而,僅僅一年多后,2024年7月29日,陜西省寶雞市中院便受理了對東嶺集團的破產重整申請。隨后,東嶺集團所持長安銀行的大量股份也被公開拍賣。
短短兩年時間,這家千億級企業(yè)便從巔峰跌落至破產重整的深淵。原來,輝煌與崩塌之間的距離竟如此之近。
那么,東嶺集團為何會陷入如此困境呢?作為一家鋼鐵企業(yè),東嶺集團主要依靠兼并、重組、投資、參股等方式實現快速發(fā)展。然而,這種外延式擴張模式導致了企業(yè)發(fā)展速度雖快,但效率不高,抗風險能力嚴重不足,盈利水平也始終不高。
盡管東嶺集團完成了從上游礦山、冶煉到終端以及國際國內大宗商品的全產業(yè)鏈布局,并通過“織網計劃”在全國成立了40多家經營公司,但各鏈條之間的緊密度和運轉效率均存在問題。因此,表面上的華麗業(yè)績掩蓋不了企業(yè)內在的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