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針對科技創新的主導力量問題,一位產業界的從業者在其視頻下回應了知名學者何老師的觀點,引發了廣泛關注。何老師曾表示,若科技創新由產業界主導,將僅限于跟蹤而非創新,尤其難以實現“戰略性創新”。對此,該從業者以自身經歷為例,闡述了產業界在科研創新中的實際作用。
據其所述,他所在的企業最初也是通過跟蹤國外先進技術來學習并提升自身能力,這一做法在產業界并不罕見。以華為為例,其早期同樣經歷了跟蹤學習的階段,但隨后逐步走向自主創新,不僅在通信設備領域成為全球領導者,還在芯片、智能汽車等多個領域處于世界前列。
據ITBEAR了解,這位從業者所在的企業最初以生產空氣凈化器起家,其初期產品也是基于國外產品的模仿。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開始針對中國市場特有的需求進行研發。例如,針對新裝修房屋中甲醛超標的問題,他們研發出了具有高效除甲醛功能的空氣凈化器,這一創新產品不僅被華為選為智選產品,還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該從業者強調,創新并非僅存在于高科技領域,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涌現。他們目前正在研發能夠檢測并清除空氣中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新技術,旨在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這些創新不僅為企業帶來了市場競爭力,也為社會帶來了實質性的貢獻。
此外,他還指出,當前中國產業界在無人機、智能汽車、光伏發電等多個領域均實現了對世界的領先,這些創新成果并非科學界主導,而是產業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突破的結果。他認為,產業界與科學界應相互支持、融為一體,但以產業界為主導,科學家提供支持的模式更為有效。
最后,他提到,如果科學界成為科技的主導,可能會陷入紙上談兵、只發論文不做實事的困境,從而耽誤科技的發展。他以何老師為例,指出空談而無實際行動無法帶來真正的創新。同時,他也建議何老師使用他們研發的空氣消毒機,以保護健康,尤其是在病毒易傳播的秋冬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