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6日消息,在我國規模龐大的電商市場中,平臺、商家與消費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一個熱議的話題。盡管這三者之間的博弈關系復雜,但平臺作為規則的制定者與執行者,通常扮演著協調雙方利益的角色。
隨著淘寶在電商領域的領導地位逐漸受到挑戰,權益的天平開始加速向消費者一方傾斜。大量新規的出臺,使得平臺商家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新一輪的閉店潮也因此被引發。
據ITBEAR了解,盡管淘寶推出了糾偏新規,試圖緩解商戶的困境,但這些措施似乎并未能有效阻止商戶逃離的腳步。其中,“僅退款”政策作為淘寶自救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迅速將買賣的天平向消費者傾斜。
然而,從阿里公布的財報數據來看,2024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僅為9.19億元,同比暴跌96%。與此同時,拼多多在2024年5月23日公布的財報后,市值一度攀升至2042億美元,正式超越了阿里。在電商紅利期早已過去的當下,淘寶試圖通過進一步提升服務來爭取消費者,但這無疑進一步擠壓了商家的利潤空間。
以“僅退款”政策為例,這一政策允許用戶在收到商品后無需退貨,只需申請退款即可獲得平臺支持。這一舉措旨在簡化退款流程,提高用戶體驗。然而,該政策也存在諸多弊端,如惡意“僅退款”、平臺判罰不公、商家維權困難等,給商家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和困擾。
面對商戶的困境,淘寶在2023年底推出了優化后的“僅退款”政策,試圖通過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權來平衡消費者權益和商家利益。然而,這一政策在落地后并未得到中小商家的廣泛認可。
具體來說,淘寶的新規根據店鋪和商品的體驗分給予商家更多的自主處置權。對于體驗分較高的商家,平臺鼓勵其先與消費者協商;而對于體驗分較低的商家,平臺則繼續保持對“僅退款”服務的全面支持。然而,商家們普遍反映,達到4.8分的體驗分近乎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新規的優化效果并不明顯。
此外,淘寶官方于7月15日公布的《關于變更<淘寶網關于違背承諾實施細則>等的公示通知》也引發了商家的強烈不滿。其中,關于180秒內必須回復消息的規定以及機械式重復回答、答非所問等消極接待行為的處罰條款,讓商家們倍感壓力。
盡管淘寶在后續刪除了“回復時間超過180秒需賠付”的具體時間規定,但相應條款的保留仍然讓商家們感到不安。依靠擠壓商家利潤空間來提升消費者體驗的做法,顯然很難得到商家的支持。在權衡利弊之后,越來越多淘寶店主選擇關閉店鋪離開,其中不乏一些經營了10年的老店。
在電商行業的廣闊舞臺上,淘寶曾是引領潮流的巨頭。然而如今,它卻面臨著諸多挑戰。淘寶“僅退款”政策的調整雖然被視為一種自救措施,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商家的利潤空間。這一政策雖旨在提升服務、爭取消費者,卻因存在諸多弊端而給商家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商家與消費者本應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而非零和博弈。平臺需要商家提供豐富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又為商家帶來利潤,同時也為平臺帶來流量和收益。然而,當平臺過度偏向消費者時,商家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他們可能會選擇離開平臺。這將導致平臺的商品種類和數量減少,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選擇,最終也會失去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