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TopKlout克勞銳(ID:TopKlout),作者:五木,授權轉載發布。
你有多長時間沒有走進書店或圖書館,漫步書海,品一紙墨香;你是否已經習慣打開Kindle、手機、平板......享受數字閱讀帶來的諸多便利。
當讀書與直播聯系在一起,不知道會勾起你什么樣的體驗和認知,面對如日中天的直播熱潮,你是否在直播間里收獲了自己第一本圖書?
直播賣書漸興
圖書行業“沒落”下的新拐點
在人們的認知里,對線下書店的唱衰從未停止。尤其是2020年疫情爆發,對整個行業帶來很大的打擊。據網絡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線下書店的圖書銷售數據下降了53.71%,線上圖書銷售量也下降了19.53%。
線下書店的“沒落”,直播電商行業的發展,共同催生了直播賣書這一模式。
2021年7月在第30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直播賣書約1.5億元,其中劉媛媛首日帶貨1100萬元,單品銷量破百萬,一時間“北大碩士與賣書千萬”的字眼風靡全網,更是將直播賣書推上風口。
其實,直播賣書早在2020年左右就已出現,那時的直播間里,許多編輯加入主播“帶貨”行列,成為知識服務的引領者;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云端讀書節”直播創記錄;出版業老總們的直播賣書,一場帶貨帶來17萬......
無論是主動求新,還是被動使然,直播賣書著實讓人們看到了更多可能。
直播賣書銷售千萬
能否扛起行業大旗?
在千萬銷售額的效果刺激下,直播賣書的火爆,也吸引更多人陸續加入。相比沒落的線下書店,在直播熱潮的大背景下,有種行業“救世主”的錯覺,不知道直播賣書是否能跳出“花無百日紅”的怪圈。
其實,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沒落”并不意味著消失,或許是件好事。線下書店的“沒落”也是對“安逸”的批判,表達了人們對“創新”的迫切需求,也催生了直播賣書。
在直播賣書的大潮中,我們看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新書《晚熟的人》的線上發布會,這次直播不僅吸引150萬人“圍觀”,而且三大平臺更是產生了35000冊左右的圖書銷量。
同樣,3月份在薇婭直播間里,北斗童書帶來的《藏在地圖里的國家地理?世界》,20000套圖書瞬間售罄,直播賣書的戰果同樣令人艷羨。作為圈內外的“頂流”,依靠受歡迎的作品和TOP級流量KOL,直播賣書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直播的出現無疑為線下書店的轉型帶來了契機。直播,作為最受市場認可的傳播形式之一;直播帶貨,作為當下最受歡迎的商業模式之一。
盡管直播賣書讓我們看到了流量的紅利,但是它能否成為更多人的救世主,或許在直播賣書背后,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
關于“直播賣書”的描述,現代教育出版社綜合教育中心主任王春霞曾在一篇報道里提到:
“直播賣書一方面是為滿足疫情期間社會的文化需求,豐富觀眾的精神生活,為小讀者們推薦更多優質的圖書;另一方面也因為‘直播營銷’可以更加直接地面向更多的讀者,對出版社進行有效的品牌宣傳,能夠與讀者進行直接互動,形成善意和真誠的交流。”
或許我們可以抱著樂觀與積極的態度看待它的出現,不過隨著人們對直播的狂熱逐漸趨向理性,特定環境下崛起的“直播賣書”是否只是曇花一現,需要更多實踐來證明。
不期而遇的直播賣書
未來還能走多遠?
隨著直播賣書日益備受關注,這種新興的形式卻也存在著:如何讓“嘗鮮”逐漸進行規范化、市場化、商業化的困境。
對于當下的從業者來說,這是一種充滿挑戰的選擇。從專業主播到作家,從出版社編輯到老總,從主持人到專家,紛紛涌入到直播賣書的大軍,趨勢背后也產生一些疑問。
在直播賣書的“場景式”購書體驗中,如何以點帶面實現批量級的銷售,對加入到直播賣書中的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畢竟直播賣書的考核,最直觀的KPI還是要回歸到銷量的兌現。
同時,直播賣書如何讓讀者在虛擬環境體驗中加強對圖書價值的認知,如何降低直播賣書在時間成本上的投入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
當然,這也是一種充滿機遇的選擇。直播賣書之所以能大火,就是當下社會發展和用戶需求相互作用的產物。直播賣書的這種“破則立”,也是一種應對傳統與守舊的突破。
快節奏的生活常態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走進圖書館仔細挑選一本適合需求的圖書;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辨別一本書的品質......
直播賣書在構建一種全新的購書體驗,比如抖音達人@月亮,不同于書店里打出來橫幅和桌牌的導讀,直播間里的她,是通過“家常式”的故事講述,生動的向讀者展示一本書的獨特魅力。
這種源于自我閱讀認知和理解的賣書方式,不單單是購書的一種預覽體驗,更重要的是主播二次加工后,與讀者在文化價值觀層面的溝通與交流。
在直播的世界里,因一本好書,邂逅一個人,在知識的分享與交流中,獲取心靈的共鳴,這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其實,無論是線下書店的沒落,還是直播賣書的興起,在傳統與創新中共贏,借助直播賣書的新形式,帶給讀者最美好的體驗,或許這才是人們對直播賣書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