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百合佳緣集團聯合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艾瑞咨詢”共同發布了《2021年中國當代不婚主義白皮書》——《不婚面面觀》(下稱《白皮書》),針對當代“不婚人群”的產生背景、人群現狀、背后原因,以及婚姻態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究。讓大家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當代適婚人群的婚戀思想變化和社會婚戀發展趨勢。
表示,伴隨著社會包容性越來越強,婚戀思想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大量不婚人群的出現意味著伴隨人們的思想和經濟越來越獨立,結婚不再是當代人的必修課。“其實對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有選擇‘婚’與‘不婚’的權力,而‘不婚’并不代表不需要‘愛’和‘陪伴’。”吳琳光說:“通過婚戀領域的長期深耕和洞察婚戀變化的趨勢,百合佳緣集團持續保持對婚戀市場的敏銳度,始終堅持以用戶為基礎,優質服務為核心,為有婚戀需求的適婚人士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一站式婚戀情感服務。”
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單身人口總數約為3億人, 正處于第四次“單身潮”期間。自2014年至2019年,我國內地結婚人數及結婚率不斷走低。《白皮書》顯示,從客觀角度看,適婚人口數量不斷下降,生活成本和壓力不斷上升,使得婚姻對當代年輕人來說成為了“奢侈品”;從主觀角度而言,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主張追求個人幸福,雖然不愿意選擇將就,但也從未放棄追求自己理想的婚姻。
單身們在享受單身的同時又不排斥戀愛,而所謂的“不婚主義”的出現,逐漸成為人們一種新的婚戀思想。《白皮書》顯示:不婚人群在單身群體中的占比約為25%。換言之,每4個單身的人中就有1個可能是不婚者。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婚人群中,超過80%的人始終處于搖擺狀態,這部分人群對于不婚的堅定程度,遠不如堅定不婚人群高,在一定時間內存在著因為客觀條件改變而改變自身想法的可能。
由此看見,對于“不婚人群”而言,從不婚原因角度出發,可分為“被動不婚”與“主動不婚”兩大層面。被動不婚,是由于諸多不利因素而喪失擇偶條件,人們被動無法結婚。主動不婚,則是人們選擇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追求個人發展而主動地放棄婚姻。
從外界因素來看,適婚人口的不足、環境的限制、經濟的可支配性等客觀條件造成了年輕人“不能結婚”;從內在因素來講,對個人主義的追求、價值觀的轉換、對單身文化的包容程度等,讓更多年輕人主觀地“不想結婚”。
不婚人群的現狀及特點
具體看不婚人群畫像來看,女性以29%的比例略高于男性的22%,30歲以上占比近三成、而一二線城市的不婚人群合計占比高達55%(注:單身人群包括未婚及有過往婚史的人群,此處僅針對20-45歲中國單身人士)。
數據顯示,不婚人群中,45%是企事業基層員工,20%是職場的中高層人員;本科學歷比例占比高達73%;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不婚人群,以47%的比例占據著首位,其次5001-8000元月收入的不婚群體占比為34%。由此可見,絕大部分“不婚人群”通常伴有高學歷、高收入的“標簽”。他們在經濟上獨立自主、在生活中小資愜意,形成了一種“單身者自洽”的狀態。
選擇不婚,意味著可以擁有更多的個人生活與空間,同時也不用承擔過多的壓力與責任。然而,“不婚人群”也需要一個人獨自抵抗由于不婚帶來的風險。《白皮書》顯示,51%的不婚人士表示會努力賺錢,增加儲蓄/購買理財產品;46%則會鍛煉身體注意健康;購買(養老、疾病等)保險、購買自己名下的房產、了解養老事項、增強親友間聯系等,也是抵御不婚可能帶來風險的重要途徑。
對婚姻感到未知與恐懼,是不婚人士的主要態度。究其原因,個人不婚主義的形成,離不開生存壓力、個人意識及輿論導向等影響。《白皮書》顯示,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增大,以及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占比均達到44%,共同處于首位;女性個人經濟實力的提升也是很重要原因,占比達到39%;還有20%的比例則是受到輿論導向的影響,這些輿論一方面在宣揚單身的優點、鼓勵大家單身,另一方面也在通過傳播和放大婚姻的弊端與不幸,推崇大家不婚。
然而,“不婚”不代表著拒絕任何情感關系。在不婚人群中,大多數處于單身狀態,且“母胎solo”占比將近三成;曾有過戀愛經歷,但目前單身占比高達63%。其中有57%的堅定不婚人士對待戀愛相對佛系,享受單身,有無伴侶均可;僅有30%的比例是獨身主義者,還有13%的比例在積極尋找伴侶中。
在不婚人士看來,婚姻等于制度,愛情并非婚姻的前提;戀愛則是享受當下,不被責任所束縛。關于“愛”與“婚姻”的問題認知上,34%的不婚人群認為結婚和戀愛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持著“戀愛不一定需要結婚,愛過即可”、“婚姻應以戀愛為前提”觀點的不婚人群占比均為20%。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離異后選擇不婚的群體中,由于上一段婚姻的失敗,他們對下一段婚姻會顯得更加謹慎。《白皮書》顯示,在離異的不婚者中,男女兩方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男性在婚姻中經歷的“一地雞毛”,“吃太多的苦,渴望無拘無束”;女性因為“出軌、家暴等不可磨滅的傷痕”,“半路夫妻沒有公共利益”等,進而對婚姻失望。
經濟獨立是支撐不婚想法的“避風港”
《白皮書》顯示,在主動不婚人群中,女性比例要稍微多于男性,但差距不大,僅為5%;30歲是不婚年齡的重要分界線,30歲以上以占比52%,超過了30歲以下比例的46%,相差6%;高線城市是主動不婚人群的集中地,以50%的比例高于低線城市的43%。
在主動選擇不婚的原因中,對不婚人群影響最大的是個人的思想理念與發展,他們認為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自由和發展,而婚姻帶來的好處不足以彌補其帶來的限制;此外,期待婚姻之外的情感關系、遇不到自己適合的人、受外界影響形成不婚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主動不婚更多出自個人主觀選擇,被動不婚則是由于外界客觀因素做出的無奈選擇。在這點上,男女之間的首要原因發生根本性的差異。50%的男性將其不婚原因歸納為“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婚姻”,而51%女性則認為是“沒有遇到適合的對象”。由此可見,男性常說的“沒有做好準備”和女性常說的“沒有遇見合適的人”并不是虛談。
同樣,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新人對于自己婚禮的個性化、訂制化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婚禮花費也已成為面對結婚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該項花費已遠超適婚青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國內結婚的平均花費為17.4萬人民幣,相當于一對夫妻月收入總和的8倍(這里的結婚花費僅計入結婚前中期的費用如婚紗攝影、婚禮酒宴等)。辦婚禮、擺酒席也不再是以前人們口中“掙錢”的手段了。
然而,正如前面所說,被動不婚并非是完全不想結婚,當他們認為的前提條件準備妥當后,他們可能隨時選擇結束不婚狀態。《白皮書》顯示,41%的被動不婚人士認為,當遇到一個適合結婚對象時,將會結束不婚狀態;還有33%不婚人士在個人經濟實力增強,經濟條件足以支撐結婚時,將會重新考慮結婚的想法。簡單來說,“有了足夠的錢”和“遇到合適的人”是他們突破“不婚”的重要“敲門磚”。
支持每個人尋獲屬于自己的幸福
誠如復星全球合伙人、百合佳緣集團CEO吳琳光所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婚與不婚的權力,百合佳緣集團要做的,就是支持和幫助每個人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作為婚戀行業的知名品牌,百合佳緣集團旗下婚戀平臺“百合網”、“世紀佳緣”實行雙品牌運營,目前用戶總量高達3.4億。同時已形成婚戀交友、情感服務和婚禮服務的全產業鏈平臺。在幫助單人人群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擴大社交圈、增大匹配幾率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一站式訂制服務降低個人成本,突破客觀條件對于單身人群的限制。
“百合婚戀”APP、“世紀佳緣”APP、“花叢”APP等線上移動化產品,以大數據匹配為技術核心,輔以人工紅娘的信息推薦,通過龐大的資源和服務互通,打造成單身們的婚戀情感交友社區;線下業務則依托平臺資源、口碑以及匹配技術,通過優質的婚戀情感服務,提供一對一定制化的婚戀解決方案。而遍布國內多地的線下門店,更是通過專業化“一對一紅娘服務”,為渴望走入婚姻殿堂的單身人士提供更為準確、全面的服務和指導。
基于《白皮書》的調研結果和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百合情感研究院的專業情感老師為單身人士們給出了兩個建議:建立朋友關系等社會支持系統,替換婚姻帶來的長期關系;多思考“不婚”后未來的生活,衡量自己是否具備抗風險的能力。
婚戀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婚”只是其中一種選擇,應該相互尊重和理解。百合情感研究院的老師認為,人們可以選擇不婚,但不要放棄追求愛情。“愛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結婚可以不成為談戀愛的目的,因為愛本身就是目的;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學會經營復雜的情感關系,比單純的婚姻形式更重要;學會自我關懷,清醒認知‘短期不婚’與‘長期不婚’的差別和原因,常見的‘不婚’往往都不是真正的‘不婚主義’。”
此外,百合佳緣集團已全面布局婚禮產業鏈,目前旗下婚禮業務現已擁有多個知名婚禮品牌,覆蓋婚禮全產業鏈,可滿足消費者日益增加的個性化需求。至今,百合佳緣集團婚禮業務累計服務用戶數量超過14萬,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國內108個城市均擁有線下門店。用戶可以通過自身情況以及城市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婚禮方案個性化定制,避免婚禮各項成本的疊加,減少婚禮負擔。
婚與不婚皆自由,只是個人的一種選擇。但每個人有應享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百合佳緣集團愿人們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