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短視頻平臺上涌現了大量利用AI配音技術模仿科技大佬雷軍“罵人”的視頻,將雷軍塑造成言語粗俗的形象。面對這一惡搞現象,雷軍本人以憤怒的表情符號作出回應。目前,這類配音視頻已基本從平臺上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視頻中的聲音并非雷軍本人,而是AI配音的產物。當前AI語音技術已高度發達,能夠模仿各種情緒、口音、發音習慣乃至方言,且制作成本低廉,因此廣受歡迎。
AI配音之所以在網絡上迅速走紅,一方面滿足了網民個性化與創意表達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因其易于引起共鳴,從而激發了用戶的分享欲望。
然而,這一技術也可能被濫用,帶來諸多隱患。合肥警方近期通報的一起案件顯示,有人利用AI偽造音視頻,嚴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類似地,模仿雷軍的AI配音也引發了廣泛爭議,證明了AI配音引發的問題正在擴大化。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聲音作為個人特征的一部分,受到法律的明確保護。未經授權使用他人聲音進行配音創作,可能構成名譽侵權。如果內容具有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性質,且情節嚴重,則可能達到刑事立案標準。
因此,網民在利用AI技術進行創意表達時,必須警惕其中的法律風險。同時,提供AI技術的公司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加強產品的安全管控措施,確保技術的合法合規應用。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偽造音頻和視頻變得越來越逼真,這也大大提升了信息欺騙的成功率,增加了個人信息和數據的安全風險。抵御這種風險,需要企業、平臺、公眾、監管者聯動的綜合治理。
AI技術的應用邊界在哪里?這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社會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倫理準則和法律框架,以指導AI技術的合理合法使用,確保其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會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