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信息時代,虛假信息如暗流涌動,而AI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是讓這一現象愈演愈烈。近期,短視頻平臺上涌現大量假冒“雷軍”的發言視頻,言辭犀利且常伴有粗口,內容涉及堵車、調休、游戲等熱門話題。然而,這些視頻實則為AI配音所為,與雷軍本人并無任何關聯。目前,相關視頻已被平臺逐步下架。
從人工造假1.0到AI深度偽造2.0,虛假信息的制造與傳播已今非昔比。換臉、換聲、換動作,甚至無中生有,AI技術的濫用讓虛假信息泛濫成災。國外政要、商界精英、明星等公眾人物也紛紛“中招”,隱私被侵犯,公眾認知被混淆,風險隱患日益凸顯。
據《2024人工智能安全報告》顯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偽造欺詐增長了3000%,僅今年上半年,AI詐騙案案值已超過1.85億元。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如何識別與治理深度偽造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學者提出,應從假信息的生命周期和傳播鏈條的三個環節入手:制造、傳播、接受。我國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逐步厘清了各方權責。同時,平臺也需加強技術升級,用技術對抗技術,以有效遏制虛假信息的傳播。
在信息的洪流中,人們也需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面對所謂的“網絡熱點”及吸睛信息,應保持理性判斷,避免盲目相信和輕易轉發。優化媒介使用策略,平衡信源,打破“繭房”,改善“信息偏食”,拒絕“偏聽偏信”,是每個人在信息時代應有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