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格力電器的跨界動作再次引發關注。天眼查APP數據顯示,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悄然成立,法定代表人為鐘成堡,注冊資本高達2000萬人民幣,業務覆蓋汽車零部件研發、制造,以及工業機器人制造與銷售等多個領域。這一舉動不禁讓人猜測,格力是否正式踏上了造車之路。
股權結構顯示,新公司由格力電器旗下的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與上海捷英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
事實上,格力造車并非首次嘗試。除了新成立的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格力還擁有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然而,之前推出的銀隆汽車品牌市場表現并不理想,如今格力再度加碼造車,是否受到了競爭對手小米在汽車行業風生水起的影響,值得玩味。
格力與小米的較量,源自2013年底的一場跨界公開對賭。這場賭約讓兩家原本交集不多的企業,開始在對方的主業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格力推出手機,小米則涉足空調,雙方擂臺賽打得如火如荼。
賭約內容是五年內比較格力與小米的營收。2018年,格力以微弱優勢領先,但2019年小米實現反超,且產品線不斷擴展,甚至在格力擅長的空調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有趣的是,小米跨界造空調取得了成功,而格力跨界造手機卻遭遇了重大挫折,多款手機銷量慘淡。董明珠甚至曾嘗試讓員工購買自家手機以提升銷量。
或許是受到雷軍投資新能源汽車的啟發,董明珠也將目光瞄向了汽車領域。2016年,她曾試圖以130億收購珠海銀隆,但最終以個人名義聯合其他商業大佬共同投資。
經過一系列操作,格力電器最終將銀隆新能源變為控股子公司,并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然而,與小米汽車上市即受熱捧相比,格力的銀隆新能源市場表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今,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再次展現了董明珠造車的決心。然而,業界和股民對此并不看好,認為格力在手機領域的失敗預示著其在汽車領域也難以成功。
東方財富網上的股民評論幾乎一邊倒地不看好格力此次成立汽車科技公司,認為其跨界造車是“不務正業”,并擔憂市場競爭激烈,格力難以取得突破。
事實上,股民的擔憂不無道理。格力之前的造車嘗試就遭遇了諸多挫折,包括供應商貨款拖欠、創始人出逃、高管入獄等糟心事。即便更名為格力鈦后,其在造車上也未能取得顯著成績,盈利方面更是充滿挑戰。
格力內部對造車也存在分歧。2016年董明珠宣布擬收購珠海銀隆時,就遭到了格力內部的激烈反對。資本市場對此也反應冷淡,格力宣布收購銀隆時股價幾乎毫無波動,而上海格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當天,格力電器股價還下跌了2.13%。
格力造車之路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盡管董明珠展現出了堅定的決心,但業界和股民的質疑聲不斷。格力能否在造車領域實現突破,尚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