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9日消息,滴灌通(澳門)金融資產交易所(簡稱“滴灌通澳交所”,MCEX)于9月26日推出了全新的運營系統“滴灌之星”及其配套的全面規則框架,并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了首批掛牌上市的企業。
滴灌通澳交所由滴灌通集團全資控股,是全球首家持牌的“收入分成”交易所。該交易所于2022年11月獲得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許可設立,并于2023年8月正式投入運營。滴灌通的創始人包括前港交所CEO李小加和前東英金融總裁張高波。
這種投、融資者之間“非股非債”的關系在中國香港金融圈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如何在沒有股權、債權關系約束的情況下保護投資者的權益,一直是圍繞滴灌通的核心話題。
在“滴灌之星”發布之前,李小加曾向多家媒體表示,滴灌通已經正式停止了為期三年的“打樣投資”。這是滴灌通為了拓寬獲客渠道以及為新系統的建設提供更多參考而自發進行的自營投資行為。
李小加透露,到“滴灌之星”發布之前,滴灌通已累計投資44億元,涉及全國200多個城市的13000多家門店,覆蓋餐飲、零售、服務、文體四大消費行業。截至目前,資金回籠已超過20億元,余下的20多億元還有平均一年到兩年的期限,正在逐步回收。
對于“打樣投資”的效果,李小加表示,“雖然不是最佳,但作為初創公司,在沒有燒掉那么多錢的前提下,(這個結果)是滿意的。”
“滴灌之星”主要包含五個核心元素:收入分成憑證RBO、收入分成份額RBU、單一資產融資載體SPV、特定資產組合投資載體SPAC以及交易所指數交易載體ETF。這五個元素復制了傳統股票市場的核心元素,但都是數字化的投融資載體,而不是在公司法、證券法和基金法下組織的實體公司或基金。
滴灌通的融資邏輯是企業先接入滴灌通澳交所官方認證的自動收款系統,然后向官方申請設立SPV,向其注入現金收入,并用其SPV份額融資。更具體地說,是由企業專門設立一個虛擬融資載體SPV作為發行人,在SPV內裝入約定比例的收入,用于對投資者分紅。
發布會上,滴灌通澳交所迎來了第一批39家SPV掛牌,包括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以及海外的消費企業和電商企業;同時,還有25家SPAC掛牌上市,包括專業投資基金、券商、收入分成投資機構及行業投資專家;以及第一個ETF的掛牌上市和交易,其底層資產包括了滴灌通過往三年投入的小微門店的收入分成合同。
新系統發布后,供投資者交易的金融產品也進行了相應迭代。RBO的前身是每日收入分成憑證DRO,但兩者在邏輯上有所不同。RBO不再要求每日分紅,而是將分紅頻率約定為短則每日、長則每月,至少每個月要進行一次分紅。同時,新系統允許投融資雙方執行柔性合約,雙方可柔性定制各自可以接受的條款。
李小加在現場強調,滴灌通澳交所貫徹的是“高頻分紅、精準披露、實用門檻”三大要點。分紅由滴灌通澳交所的系統直接、自動執行,而信息披露最精準、最核心的數據為“未來每月分紅預報”。
李小加將分紅預報精準的上市公司比喻為“好人”,將分紅預報不精準的比喻為“壞人”。他認為,通過高頻分紅和精準披露,可以降低企業的掛牌門檻,實現“大錢”進“小店”,打造普惠創投市場。
對于滴灌通的商業模式,李小加表示,這是一個“耐心資本市場”,投資者要與融資者“同甘同苦”。投資者必須承受收入分成的風險,因為這不是借貸,收入高了投資者拿的多,收入低了投資者拿的少,生意沒了投資者則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