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30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由主任鄭柵潔親自掛帥,與雅戈爾、美團、中天科技、東軟集團、寶豐能源等多家民營企業的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會上,鄭柵潔強調,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政府將不遺余力地幫助企業克服難關,包括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并積極響應和解決企業所反映的各項問題與訴求。
然而,每當類似的言論出自相關部門負責人或地方政府領導之口時,總讓人感到一絲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所遭遇的不公待遇而心生感慨。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真的是“外人”嗎,以至于需要反復強調他們是“自己人”?若只是偶爾提及,或許還能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帶來一絲溫暖與親切。但頻繁的強調,卻似乎透露出一種別樣的意味——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似乎并未真正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視為“自己人”,而只是在特定需要時才將他們納入這一范疇。實際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無論是民營企業家還是國有企業管理人員,都應是平等的市場主體,不應再有內外之分、你我之別。即便現實中仍存在一些差異,但只要心中真正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視為“自己人”,這些差異自然會逐漸縮小,不公平的制度與政策也將得到逐步的調整、優化與完善,無需再通過強調“自己人”的身份來加以凸顯。
遺憾的是,一些官員的頭腦中仍然存在著親疏之分的觀念,未能真正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視為“家人”。正是這種觀念的存在,才導致了他們反復強調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試想,如果占企業總數七成以上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都未被視為“自己人”,那么經濟的發展與就業的保障又從何談起呢?
真正需要做的,并非只是在口頭上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視為“自己人”,而更應在行動上充分體現這一理念。口頭上的承諾再美好,若無法落實到行動上,一切都將是徒勞。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心會逐漸冷卻,發展的信心也會慢慢喪失。特別是對于中小民營企業而言,他們能否得到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與幫助,能否像大企業一樣享受到政策的陽光雨露,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等過程中能否不損害他們的利益,相關的優惠政策與扶持政策能否像對待大企業、大項目一樣惠及他們,這些都是關乎企業發展信心的重要問題。
我們并不否認鄭柵潔主任的言論本身有何不妥,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視為“自己人”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各位公職人員必須具備的意識與責任。然而,反復的強調卻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人懷疑這是否是真心話、內心話。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真正需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感受到這種“自己人”的待遇。只有當他們真正感受到政府的關心與支持時,無論是否言及此點,他們都會心生親切與溫暖。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和部門如果真的將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視為“自己人”,那么就請付諸實踐吧!用實際行動喚醒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信任與信心,讓他們感受到政府如同家人般的關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