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2日消息,德國經濟遭遇嚴冬,三大支柱格局生變。在歐盟宣布加稅后,大眾汽車公司面臨關閉德國工廠的窘境,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曾經穩固支撐德國經濟的體系,如今似乎正迅速瓦解。
據ITBEAR了解,大眾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奧博穆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當前歐洲經濟環境充滿挑戰。他比喻道,“蛋糕越來越小,而分蛋糕的人卻越來越多”,指出外來競爭者的涌入正在削弱德國的競爭優勢。
德國和歐盟自身的政策選擇,是導致當前局面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以大眾為代表的歐洲工業企業高度依賴中國和俄羅斯市場。然而,俄烏沖突導致歐洲與俄羅斯的能源聯系斷裂,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同時,歐盟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增加關稅的決策,也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困境。
盡管大眾等公司對制裁中國表達擔憂,但德國政府緊跟歐盟政策的決心似乎并未動搖。制裁措施不僅針對中國汽車,還波及到眾多車輛零部件和配套產品,對德國產業鏈構成嚴重威脅。有分析師指出,德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中,“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已經崩塌,而“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和“極具競爭力的工業產品”也面臨嚴峻挑戰。
在此背景下,歐洲各國政府并未吸取教訓,反而繼續推行對華貿易制裁。這種做法不僅未能促進本地企業發展,反而導致經濟進一步陷入寒冬。與此同時,一些外媒開始炒作“第二次中國沖擊”,試圖將德國經濟的問題歸咎于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崛起。
然而,這種說法并未得到廣泛認同。路透社的報道顯示,大眾汽車公司內部人士普遍認為,雖然中國帶來的挑戰確實存在,但真正導致工廠關閉的主要原因還是歐盟的關稅政策。大眾非常擔心,歐盟的舉動將使其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迅速縮水。
德國經濟的困境,反映了歐洲工業面臨的普遍問題。二戰后,德國工業體系得以重建,并在21世紀初恢復活力,中國市場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如今在偏見政策的引導下,德國工業似乎正走向衰敗。這不禁讓人想起中國的一句老話:“吃水不忘挖井人”。德國或許應該深刻反思,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系。
#德國經濟# #大眾汽車# #歐盟政策# #中國市場# #貿易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