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30日消息,伴隨著每月初銷量數據的揭曉,車市總免不了各種聲音,既有對合資車企的批評,也有對弱勢車企的苛責,更有對個別自主品牌的盲目推崇。而合資車企,往往也被視為當下的弱勢一方。
近期,乘聯會公布了8月國內車企銷量數據。狹義乘用車市場8月累計銷量為190.5萬輛,同比下降1%,但環比增長10.8%。新能源車銷量顯著增長,燃油車銷量則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表現搶眼,比亞迪領跑,吉利、奇瑞緊隨其后,自主三強格局顯現。相比之下,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則整體下滑,普遍呈現兩位數的負增長率。
看待合資品牌,需要祛除魅影,回歸理性。先從一則傳聞說起。
有關“北京現代裁員30%”的傳聞近日甚囂塵上。但據汽勢Auto-First了解,這一消息并不屬實。北京現代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正在進行新能源產品的開發,并提升出口業務,同時根據改革轉型所需,積極引進青年人才。
面對中國車市的新能源轉型,合資品牌正經歷著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再到智能車的賽道轉換。盡管銷量下滑、部分產能出清,但合資品牌并未輕言放棄,而是在積極“變身”,適應市場變化。
合資車企面對挑戰,并非簡單地通過裁員來縮減成本,而是在進行人才和戰略的優化。以北京現代為例,其背靠現代汽車集團和北汽集團,優質資源儲備充足。關鍵在于如何激發這些資源,使之成為新的生產力。因此,人才戰略和電動化戰略成為合資車企改革自救的必然選項。
現代汽車已公布了全新的中長期戰略“Hyundai Way”,計劃到2030年全球銷量達到555萬輛,并加大電動化領域的投入。同時,北京現代也在積極推出新能源車型,擴大海外出口,力求在新能源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對于合資車企是否該救的問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僅因為合資車企是中國汽車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因為它們在過去20年中推動了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合資車企的創新、產值、稅收、就業崗位、人才培養以及技術創新和研發等方面的貢獻不言而喻。
拯救合資車企的根本力量在于企業的創新和全民的寬容與信賴。這是一場持久戰,合資車企的電動化轉型、決策時效、降本增效等都在快速提升。四季度,合資反攻戰已經打響,北京現代正成為那個沖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