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9日消息,華為汽車業務近期傳來新動向,其智選車模式下的新公司“引望”表現出色,上半年已實現盈利。這一轉折點標志著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布局逐漸明朗,堅持“不造車,助力車企造好車”的戰略定位更加明確。據華為高層透露,引望預計年底前將完全獨立運作,承接華為車BU的技術和資源。
盡管華為不直接涉足造車,但其智選車模式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余承東表示,與華為合作的車企品牌價值顯著提升,如享界品牌單車售價因掛問界標而提高5-7萬元。然而,與華為合作的北汽藍谷近年來卻深陷虧損泥潭,上半年凈虧損達25.7億元,累計虧損總額高達251.61億元。
引望的成立被視為華為汽車業務的新焦點。長安汽車旗下阿維塔科技、賽力斯兩家車企已相繼入股引望,分別持有10%股權,華為則持有剩余80%股權。引望的估值目前約為1150億元。華為高層表示,短期內引望的合作伙伴數量將不設上限,并希望引望成為一家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
盡管華為汽車業務已初具規模,但未來發展仍充滿挑戰。數據顯示,引望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別凈虧損75.87億元和55.97億元。然而,引望已度過最艱難時期,2024年上半年實現盈利22.31億元。華為目前僅合作4個智選車品牌,其中“AITO問界”知名度最高,華為投入也非常大。
余承東坦言,問界品牌起碼價值百億。賽力斯以25億元成功收購問界系列商標,成為一筆劃算的交易。如今,賽力斯的利潤已超過理想,上半年營收650.44億元,凈利潤16.25億元。然而,并非所有華為智選車品牌都能取得如此佳績,智界S7的銷量并未達到預期。
隨著汽車產業競爭愈發激烈,華為汽車業務也面臨諸多變數。2025年將是華為汽車業務的關鍵轉折點,智能汽車市場前景取決于其市場份額的大小。華為能否在汽車領域復制智能手機的成功,仍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