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7日消息,在全球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已展現出顯著的全產業鏈優勢。然而,面對地緣危機對歐洲產業環境的沖擊,歐盟在電動汽車政策上呈現出復雜的兩面性策略。
歐盟一方面通過設立高達35.5%的關稅壁壘,試圖削弱中國電動汽車的成本優勢,為本土車企提供技術追趕的時間窗口。但另一方面,歐盟又在模仿過去中歐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的合作模式,與中國企業攜手成立合資公司,以共同開拓歐洲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技術輸出的角色已經逆轉,由中國車企擔當。
斯特蘭蒂斯,作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與中企展開了緊密合作,并從中獲得了實質性的利益。該集團CEO唐唯實指出,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反向合資,可以有效規避歐美之間的關稅陷阱,他認為這是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慕尼黑車展期間,唐唯實進一步評論稱,加征關稅對歐洲車企而言如同陷入了一個陷阱,它不僅會加劇國內通脹,還會使歐洲車企難以與中國車企的低成本競爭相抗衡。事實上,中國汽車的價格僅為歐洲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設立關稅壁壘雖然短期內或許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加大歐洲車企與中國車企之間的技術差距。
如何在市場保護與技術引進之間找到平衡點,已成為歐洲各國必須深思的長遠問題。斯特蘭蒂斯與大眾、福特等國際知名車企紛紛選擇與中國企業合作,尋求在中國市場以外的地區生產并銷售中國電動汽車。這種合作模式不僅使這些國際車企能夠面對中國車企的競爭壓力,同時也使它們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布局的一部分。
當前,全球前十大電動汽車制造商中,除了美國的特斯拉外,其余全部來自中國。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對其全球發展至關重要,這也從馬斯克積極營造的對華友好形象中可見一斑。在電動汽車核心部件——動力電池領域,中國企業的領先地位更為顯著,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
中歐之間的關稅談判仍在進行中,雙方正在博弈中尋找彼此的利益邊界。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應對西方的體系挑戰,通過正面反制、分化瓦解等策略來維護自身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斯特蘭蒂斯等歐洲車企與中國企業的技術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于雙方共同拓展市場,也為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電動汽車# #中歐合作# #關稅壁壘# #全產業鏈優勢# #技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