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30日消息,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針對歐委會對中國制造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草案進行了回應,批評此舉為典型的保護主義和政治操弄,不僅損害了歐盟的綠色轉型進程,也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了負面影響。發言人強調,中歐合作的本質是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雙方應增進合作以符合共同利益。
據ITBEAR了解,盡管中歐雙方自6月以來已進行了10余輪技術磋商,但歐盟委員會仍不顧中方和歐洲業界的反對,堅持披露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的最終決定草案。然而,有知情人士透露,在相關調查中并未發現中國電動汽車對歐盟制造商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歐盟委員會決定對配合調查的中國企業加征21.3%的關稅,對不配合的公司則征收高達36.3%的關稅,且這些關稅是在已有的10%普通進口關稅基礎上額外加征的。
面對歐盟的舉措,中國商務部迅速作出反應,宣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乳制品進行反補貼立案調查。此次調查涉及的產品包括乳酪和相關稀奶油,共涉及20項可能的補貼項目。調查期限覆蓋了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產業損害調查期則回溯至2020年1月1日。在被調查的國家中,愛爾蘭因對華乳制品出口額巨大而顯得格外緊張,其乳品供應商協會主席甚至警告稱,如果歐盟引發貿易爭端,將要求歐盟對農民進行賠償。
中國對歐盟乳制品的反補貼調查被看作是對歐盟貿易政策的一種回應,同時也是為了維護國際貿易規則和國內產業利益。在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背景下,中國此舉意在強調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補貼行為。對于歐盟來說,尤其是像愛爾蘭這樣依賴乳制品出口的國家,中國的反制措施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而中國商務部的立場明確,表示此次調查是應國內產業申請發起的,與歐盟貿然發起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有本質區別。
面對當前的貿易緊張局勢,歐盟內部已出現分歧,一些歐洲汽車制造商表達了對加征關稅措施的擔憂,認為這可能引發貿易摩擦升級,并從長遠來看損害歐洲汽車產業。在此背景下,歐盟是否繼續堅持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已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分析人士認為,停止加征關稅并恢復雙方正常貿易可能是最為明智的選擇,以避免進一步的損失和矛盾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