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8日消息,近期,A股市場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勢:一邊是指數持續下滑,交易活躍度降低的弱勢格局;另一邊,資金卻大量涌入ETF,特別是五大國有銀行股價創歷史新高,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這種顯著的分化現象,反映出市場風格的切換,資金再次流向紅利板塊,并且這次資金規模更為龐大。
從具體數據來看,A股和港股市場的紅利指數自5月底開始回調,經歷兩個月的調整后,累計回調幅度超過10%。然而,從8月初開始,資金有重新回流的跡象,尤其是港股市場的紅利指數已從低點反彈了近5%。五大國有銀行股價創歷史新高,是這一輪結構性行情的重要體現。年內,這些銀行的股價最低漲幅也達到了37%,最高的甚至接近50%,顯著跑贏多數大型公司。
據ITBEAR了解,五大行股價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兩大方面:首先是安全性。今年的資金主要追求高息和確定性資產,普遍集中在金融、煤炭、電力、有色、公用事業等領域。在大漲之前,銀行的股息率普遍在5-6%之間,雖然沒有煤炭、公用事業等行業高,但也足以超過不斷下行的長期國債利率,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同時,大型國有銀行的業績增長長期穩定且波動率極低,在當前資金避險需求大幅提升的市場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
其次,大量資金的補倉助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滬深300指數為例,銀行股的權重原本可以達到13.2%,但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對銀行的倉位占比僅有2.46%,二季度主動型公募基金的重倉股中銀行股也只占比2.7%,低配幅度高達10.5%。然而,銀行股的業績表現連續兩季度超市場預期,同時在避險需求下,資金開始大幅重新流入銀行股進行補倉,包括國家隊和險資等。
在這種大規模且一致性很高的增量資金推動下,金融、能源、公用事業等穩健的紅利股受到追捧,導致即使體量龐大的銀行股估值也被不斷推高。此外,今年很多紅利股前期漲幅過大,在5月高點之后開始大幅調整,多數紅利股已經從高位回調超過15%,如今重新形成了不小的估值吸引力。
展望未來,擁抱紅利股將繼續是國家隊和機構資金的最重要選擇方向。除銀行外,煤炭、有色、公用事業等板塊也會是重點目標。同時,有大量資金也會盯上港股紅利板塊,因其股息率更高、估值更低。港股市場在7月美股、日股暴跌時表現出了明顯的抗跌性,自低點以來,港股恒指累計反彈超過5%,顯著跑贏同期A股,走出獨立行情的跡象越發明顯。
這一趨勢背后有多方面因素的推動。一方面,國內資金不斷南下擁抱科技成長和高息領域的龍頭,南下資金累計流入已達到4590億港元,且絕大多數交易日都是凈流入狀態。同時,QDII基金發行規模也不斷擴大,其中有相當比例的資金配置的是港股紅利股資產。另一方面,國際資金的流入契機也是重要因素,隨著日元預期加息和美元即將降息的開啟,部分資金選擇從美日股市退出,選擇其他低估值的市場進行避險,其中包括長期被低估的港股。
此外,港股市場的中期業績披露顯示,互聯網大廠、周期、醫療等行業的二季度業績表現多數繼續亮眼,同時這些公司都表態將繼續維持高分紅,甚至宣布大規?;刭徲媱?,成為刺激資金繼續布局港股的強烈催化劑。還有阿里正式宣布新增香港為主要上市地,預計將吸引內地和國際資金的增量配置,進一步促使港股得到更多積極關注。
在這種多種利好因素共同刺激下,未來數月港股迎來獨立行情的概率較大。對于投資者而言,如何上車成為關鍵問題。跟隨大資金走向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國內的大資金擁抱穩健的紅利資產和真正能穿越牛熊的核心資產,在港股也一樣。這些紅利資產普遍擁有很強的話語權和競爭力,業務模式安全可靠,具有長期增長確定性,且股息率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