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6日消息,在中國商業版圖中,中國平安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次轉型都塑造了截然不同的業務形態,并最終構建出了一套獨樹一幟的商業模式。在風云變幻的市場競爭中,平安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活力,成為了行業內的佼佼者。
回溯至改革開放初期,平安在特區精神的熏陶下,歷經重重挑戰,最終獲批成為中國首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與西方接軌的步伐加快,平安再次走在前列,成為首家引進外資的金融企業,吸引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投資。同時,平安還率先在國內推出了人壽保險代理人模式,這一創新舉措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壽險市場的蓬勃發展。
據ITBEAR了解,進入新世紀后,面對國內經濟的騰飛和金融需求的激增,平安堅定推進全金融牌照布局,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個客戶、一個賬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的綜合金融體驗。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以及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雙重驅動下,平安又制定了“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清晰戰略,開啟了新的征程。
如今的平安,已經站在了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養老三個萬億規模市場的交匯點。最新的中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平安的總資產已突破12萬億元。在壽險行業仍在探索新方向時,平安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上半年達成了223.20億元,同比增長11.0%,這一成績無疑釋放出平安已經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的重要信號。
那么,“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如何為平安注入新活力?又是什么驅動平安與時俱進更迭升級戰略實現自我革新?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撥開財報的宏大數據,深入剖析“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的本質。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加速融入全球化進程,人們的錢包逐漸鼓起來,對金融投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平安創始人馬明哲富有遠見地預判到了這一趨勢,并決定打造一家金融超市,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這一大膽的設想背后,是馬明哲一直堅守的商業哲學:從客戶角度考慮問題,滿足客戶需求才是一家企業適應市場、生存下來的根本。
歷經二十多年時間,平安集齊了保險、銀行、證券、基金、信托等全金融牌照,在前端打通了金融服務壁壘,在后端則建立了一個共享資源和后援服務的平臺。這一綜合金融架構的搭建,讓平安在金融機構總資產超460萬億元的市場中獨樹一幟。
全金融牌照就像一個個任意門,把一個個分割的金融孤島連接成一張粘性極強的網,牢牢粘住客戶。從客戶留存率上看,綜合金融模式帶來了顯著的優勢。平安2024年中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平安個人客戶數達到2.36億。其中,持有4個及以上合同的客戶占比為24.9%,留存率高達97.8%。
在經濟發展進入增長新常態的背景下,企業界流行起了長期主義敘事。但平安從獲批成立開始,每一步都充滿巨大挑戰。平安從誕生以來就在踐行長期主義,綜合金融模式才從設想變成現實。馬明哲堅定綜合金融的信念,因為他相信:“綜合金融是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只有順應市場和客戶的要求,企業才能生存并獲得可持續發展。”
除了綜合金融,平安還在醫療領域進行了深度布局。平安打造的中國版管理式醫療與古代名醫扁鵲的“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傳統的保險服務是在客戶發生意外后才賠付,只是事后的財務補償。而平安的管理式醫療服務模式則是把保險倒過來,把服務前置到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把被動賠付轉變為主動管理,有效降低整體醫療成本的同時,讓客戶變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