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4日消息,人民幣在全球支付領域的份額于7月份創下歷史新高,標志著中國在挑戰美元霸權并增強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話語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國際結算系統的最新數據,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穩居第四,其市場份額從6月的4.61%上升至4.74%,這也是人民幣連續第九個月在全球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4%以上。這一成就反映了人民幣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
據ITBEAR了解,人民幣在2023年11月超越了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最活躍的支付貨幣,僅次于美元、歐元和英鎊。SWIFT數據顯示,今年7月,美元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達到47.8%,歐元和英鎊分別占22.5%和7%。同時,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市場中也占據了重要位置,以6%的份額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元的83.2%,超過了歐元的5.8%。
SWIFT支付數據是衡量國際貨幣相對地位的重要指標,還包括外匯市場、商品交易和政府外匯儲備中的使用頻率。數據顯示,與6月相比,以人民幣結算的支付金額增長了13.4%,超過了所有貨幣10.3%的平均增幅。自2009年起,中國開始鼓勵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
隨著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達到創紀錄水平,這對中國在海外提振人民幣匯率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自俄烏沖突爆發以及俄羅斯被排除出美元體系以來,人民幣的使用量一直在上升。去年,中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240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以人民幣或盧布結算。
美元對俄羅斯的種種動作顯示出其武器化的特點,這給新興市場帶來了不安,促使中國政策制定者繼續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替代貨幣。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也表示更愿意接受中國的貨幣。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區首席經濟師丁爽表示:“盡管面臨貶值壓力,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今年仍在推進,海外使用在增加。”渣打銀行的人民幣全球化指數在2023年強勁增長33%之后,今年繼續增長,與SWIFT支付數據保持一致。
丁爽認為,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情況下,“全球南方”國家希望避免過度依賴美元,人民幣在擴大其全球角色方面處于有利地位。但他也提醒,在人民幣國際化達到一定程度后,想要進一步突破也存在一些困難。
近期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由于人民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和持續的高質量經濟發展,去年人民幣的海外使用量大幅增長。7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在2023年同比增長22.9%,與其他主要國際貨幣同期表現相比,人民幣國際化呈現出強勁勢頭。
“隨著一個國家金融體系在服務全球供應鏈的過程中質量的提高,使用其貨幣的基礎將得到鞏固。”報告稱,“盡管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在艱難的外部環境下受到抑制,但與其他主要貨幣相比,人民幣的國際化仍然強勁。”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顯示,去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的季度平均值為6.27,而同期的美元國際化指數為51.52,歐元國際化指數為25.03。在這一指數排名中,人民幣高于英鎊和日元,英鎊和日元的指數數值分別為3.76和4.4。
報告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力主要來自于中國持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金融高水平開放步伐、國際貨幣合作的大踏步前進,以及金融周期分化與波動下人民幣融資功能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