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3日消息,今日股市表現引人關注,盡管大A指數表面平穩,但個股表現卻參差不齊,逾4000只股票出現下跌,市場情緒顯得頗為脆弱。這是否預示著對美股走勢的某種提前反應,令人不禁產生疑問。
回望美股市場,其已全面收復失地,呈現反彈態勢。據一項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4年二季度末,美國的名義GDP達到了28.6萬億美元,而美股七大巨頭公司的總市值合計高達15.4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達54%。相比之下,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這七大巨頭公司總市值占GDP的比重僅為30%,隨后因泡沫破裂而驟降至5%。美股市場是否存在泡沫,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另一方面,美國勞工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未季調就業基準數據顯示,對23年4月至24年3月的就業數據進行了向下修正,下修了81.8萬人,平均每月下修6.8萬人。這意味著,過去一年美國每月發布的就業數據,實際上大多未能達到預期。這是否意味著,在市場回暖之際,有意放出一些利空消息,以避免潛在風險集中爆發?
面對美股的波動,A股市場似乎總是首當其沖,表現出過度的反應。今日除少數石油和銀行股外,市場普遍下跌,這已成為弱市的常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修正的是半年前的數據,而市場往往更關注當下和未來。對于這種修正,A股市場的過度反應似乎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如何區分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與散戶行為,成為普通投資者的核心問題。眾所周知,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與散戶存在顯著差異。但問題在于,多數人難以識別這種差異。幸運的是,如今已有大數據統計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分析不同的交易行為特征。
例如,某些股票在下跌過程中,反而得到機構的積極參與,這使得下跌成為反彈的蓄勢。創維數字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其股價在大漲前經歷了明顯的調整,而機構資金卻在此期間積極參與,為后續的上漲做好了充分準備。通過觀察機構行為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股價上漲前,機構的“庫存”數據已經呈現出明顯的持續增長態勢,這是機構蓄勢待發的信號。
當前市場下跌股票眾多,但同時也有不少股票呈現出與創維數字前期調整中相似的機構庫存狀態。關鍵在于投資者是否能敏銳地捕捉到這種機構庫存數據的變化。此外,隨著8月下旬的到來,中報密集發布,一些公司的業績表現令人驚訝。例如,中國廣核上半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微增,但其股價卻大漲62%,這背后無疑有資金抱團的因素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