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4日消息,近年來,汽車消費市場呈現出“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趨勢,這一現象在過去一年中尤為明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各級別車型的價格普遍下探,A級家轎已降至6、7萬元區間,而曾經起步價20萬元的主流B級車,現在僅需12萬元即可入手。即便是豪華品牌如BBA,也開始通過降價促銷來換取銷量。統計數據顯示,與2022年同期相比,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成交均價分別下降了1.02萬元和0.89萬元,混動車型的成交均價降幅更是達到了2.51萬元。
面對終端價格的持續下探,車企的盈利水平是否受到影響?它們在研發投入、產品價格與市場份額之間的博弈中,是否依然能夠保持利潤的穩定?
盡管車價普遍下降,但車企的利潤狀況卻并未因此惡化。據ITBEAR了解,根據各大上市車企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報告,除少數車企外,大部分中國車企均實現了盈利。以比亞迪為例,該公司通過推出冠軍版、榮耀版等車型,在提升配置的同時降低了起售價,并因此收獲了大量訂單。其上半年營收達到3011.27億元,同比增長15.8%,凈利潤也實現了24.4%的同比增長,漲幅甚至超過了營收增長。
在評估車企盈利水平時,單車利潤是一個更為關鍵的指標。2024年上半年,國內車企中單車利潤排名前五的分別為長城、吉利、理想、比亞迪和賽力斯,其中最高單車利潤為1.28萬元。這一數據表明,車企的整體利潤水平并不僅由單車利潤決定,規模效應同樣重要。以比亞迪為例,盡管其是上半年利潤最高的車企,但其單車利潤卻位居中游,這反映出比亞迪可能在有意控制自己的收益。
實際上,車企在一定范圍內是可以控制自身利潤額的。利潤由營收和成本決定,加大研發投入會增加成本,而降低價格則會減少營收,兩者都會影響利潤。比亞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研發投入遠超同行業其他企業,甚至高于特斯拉,達到約161億元人民幣。比亞迪自2011年A股上市以來,其研發投入一直高于凈利潤,截至目前,累計研發投入已接近1500億元。這種對技術研發的高度重視,使得比亞迪能夠不斷打磨產品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同時,比亞迪也在積極控制產品價格。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曾表示,隨著電池和原材料價格的下跌,車企應該順勢降低價格,不降價是對消費者的不道德。這種將利潤控制在合理水平上的策略,結束了合資汽車的暴利時代,使中國消費者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產品。
那么,車企“合理利潤”的邊界究竟在哪里?追求利潤是企業的本能,但優秀的企業更應追求合理的利潤,以實現客戶、員工、股東以及社會和合作伙伴的共贏。一方面,企業不能僅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另一方面,足夠的利潤才能支撐企業穩步前行,為各方創造更多價值。在汽車行業,國際主流汽車品牌的單車利潤水平大致在1-2萬元左右。中國車企將單車利潤控制在1萬元左右,不僅可以保持在全球市場內的產品和成本競爭力,還能為股東、員工和合作伙伴賺取足夠的利益。
中國車企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汽車產業鏈,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供應鏈已經實現了高度的規模化與垂直一體化。這使得中國車企在生產成本上具有全球競爭力。比亞迪等中國車企憑借這些優勢在國內外市場建立了技術護城河,沖擊了合資品牌的市場定價權。未來,這一模式也將復制到海外市場,讓全球消費者受益。#汽車市場# #車企利潤# #比亞迪# #新能源汽車# #合理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