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15日消息,近期,可轉債市場的投資邏輯正經歷著顯著的變化,尤其是在信用風險不斷累積的背景下。嶺南股份的一則公告,使得市場關注的焦點再次聚焦于可轉債的違約風險。
8月14日晚間,嶺南股份發布公告,截至2024年8月13日,“嶺南轉債”尚有4.89億元的剩余金額未能償付,公司現有的貨幣資金無法覆蓋“嶺南轉債”的本息兌付需求,因此“嶺南轉債”無法按期進行本息兌付。這一公告的發布,標志著嶺南轉債正式違約。
據ITBEAR了解,在此之前,搜特退債、藍盾退債等已因無法兌付回售金額和利息構成實質性違約。值得注意的是,嶺南轉債的發行人嶺南股份的控股股東為中山國資,這使得嶺南轉債的違約事件成為了全國首例國企轉債違約,打破了市場對于國資背景的“剛兌信仰”。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嶺南轉債的違約將對信用資質較弱的個券產生沖擊,尤其是那些基金重倉且價格相對較高的品種。同時,由于嶺南轉債具有國資背景,一些同樣具有國資背景的轉債也將面臨市場的重新審視,短期內可能承受調整壓力。
嶺南轉債的違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盡管嶺南股份曾試圖通過增加資產為“嶺南轉債”提供擔保,但增信資產的變現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聯合資信因未能獲取“嶺南轉債”的相關償債計劃,將其評級下調至CC,預示著嶺南轉債的兌付壓力巨大。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周內,嶺南股份沒有大額的資金流入來補充兌付缺口,這使得嶺南轉債按時償還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今年以來,可轉債市場的違約事件頻發,搜特退債、鴻達退債、藍盾退債等已陸續違約。這些違約事件不僅打破了可轉債市場此前三十余年的“零違約”記錄,也反映了可轉債市場面臨的新挑戰。
嶺南轉債的違約事件對國資背景的轉債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盡管國資背景通常被認為具有較高的信譽和較強的償付能力,但嶺南股份的案例證明,即使是國資背景的企業,在面對嚴重的財務困境時,也可能無法按時兌付轉債本息。這一事件提醒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必須綜合考慮企業的財務狀況、市場環境以及監管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
可轉債市場的波動或將加劇。隨著轉債發行人資質下降、盈利承壓,轉債違約事件頻頻出現。退市監管的加強加速了績差公司的退市進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處于困境中的轉債發行人自救的手段。嶺南轉債的違約風險可能導致市場對類似弱資質轉債的信用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引發市場對這類債券的避險情緒,從而影響整個債市的投資信心和定價體系。
面對可轉債市場的新挑戰,監管部門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加強監管力度,保障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同時,投資者也需要提高風險意識,謹慎選擇可轉債標的,深入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行業前景以及償債能力,以避免因信用風險而帶來的投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