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14日消息,在當今“萬物皆可拍賣”的潮流下,銀行股權也逐漸成為拍賣市場的???。這一現象反映出金融領域的多元化趨勢,同時也暴露出中小銀行股權處置的新挑戰。
觀察發現,今年以來,中小銀行的股權頻繁出現在各類網絡拍賣平臺上,“打折促銷”、“1元起拍”等標語屢見不鮮。盡管如此,仍有大量中小銀行股權無人問津,甚至多次拍賣都未能成交,陷入尷尬境地。
據ITBEAR了解,阿里司法拍賣平臺信息顯示,今年8月中下旬,長安銀行將有1.47億股股權分兩次進行拍賣,起拍價總計約3.32億元。其中,9565.7萬股股權于8月19日開拍,起拍價2.21億元,每股2.31元;另5103.92萬股股權則于8月22日開拍,起拍價1.11億元,每股2.17元。然而,截至報道時,盡管上千人圍觀,但無人報名參拍。
年報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末,長安銀行每股凈資產為3.95元。顯然,這兩筆股權的拍賣起拍價均低于其去年末的每股凈資產。即便如此,拍賣仍未能吸引投資者。
杭州聯合銀行的股權拍賣也遭遇了類似困境。阿里司法拍賣平臺顯示,8月5日,該行3199.3萬股股權因無人出價而流拍。這筆股權原持有人為北京天瑞霞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已破產。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該筆股權今年第三次拍賣,且連續三次流拍。起拍價已從最初的3.13億元降至2.56億元,但仍未能吸引買家。
此外,還有部分中小銀行嘗試以“1元起拍”的噱頭吸引買家,但效果甚微。今年3月,鞍山銀行、蘭州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的股權以1元價格起拍,盡管吸引了眾多圍觀者,但報名者寥寥。
除了上述銀行,今年以來,還有長沙銀行、四川銀行、成都銀行、濟寧銀行、江西銀行、山東高密農村商業銀行、蘭州農村商業銀行等數十家中小銀行的股權被掛上拍賣平臺。然而,從拍賣結果來看,部分中小銀行的股權轉讓頻頻遇冷,多次拍賣、幾度折價后仍流拍的案例不在少數。
中小銀行股權拍賣為何效果不佳?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這主要與部分中小銀行此前經營管理粗放、內部治理不夠完善有關。同時,也反映出投資者對部分中小銀行股權價值認可度不高,對其經營與發展前景的擔憂。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認為,中小銀行股權頻頻流拍,是市場對股權標的未來前景信心不足的表現。但她也指出,這部分遭遇拍賣的股權通常只占銀行總股權的較小一部分,對銀行的日常經營影響有限。
蘇筱芮建議,中小銀行應結合自身優勢,確立明確的服務定位,與其他銀行展開差異化競爭,用扎實的業績提升市場口碑、獲取外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