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8日消息,近年來,隨著奧運風的影響,北京、合肥、成都、廣州等多地的霹靂舞(街舞)培訓機構迎來了報名人數的顯著增加。相關鞋服產品的成交額今年上半年更是實現了10倍的增長。然而,與這股熱潮相伴的,卻是多家知名培訓機構“跑路”的新聞,這無疑與當前市場的關注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跑路現象往往與消費者的預付費緊密相關。在舞蹈、瑜伽、健身房等線下培訓機構中,預付式消費是常見的經營模式。消費者通過預付費用獲得優惠和便捷,而商家則借此快速聚攏資金,用于后續支出和業務擴張。然而,在當前消費意愿和能力相對充沛的時期,這種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市面上的文化藝術培訓機構,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本質上都屬于可選消費。一旦消費者選擇壓縮開支,行業便會面臨萎縮,舞蹈培訓市場的收入波動便是證明。
據ITBEAR了解,2022年舞蹈市場規模為122.7億元,較2020年之前已出現斷崖式下降,而2023年市場規模繼續下降至約120億元。在這種背景下,培訓機構的跑路并非偶然。更大的問題在于,跑路似乎逐漸成為這類產業的某種“商業模式”,這非常值得警惕。
近期,江浙滬知名舞室5KM的閉店跑路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家在舞蹈區擁有高影響力的機構,擁有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廣泛的門店網絡,如今卻陷入困境,留下數以千計的會員和超千萬元的會員費問題待解。除了5KM,金寶貝、梵音瑜伽、卡莫瑜伽、Space健身等多家知名機構也接連倒閉。這些機構在跑路前往往通過促銷活動吸引顧客,表面看似一切正常。
然而,信任這些機構的會員們只能承受損失。在上海5KM的維權群中,已有1500多人參與損失統計,總額超過1800萬元。同時,工作人員和物業也成為受害者,裝修款、貨款和工資未結清的問題普遍存在。
跑路現象與商業模式密切相關。不少興趣教學機構曾通過快速擴張壯大。例如,梵音瑜伽在2015年僅有3間教室,但到了2022年已擴展至80家分店。然而,前期的擴張給機構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租金、員工收入、設備收入等成本高昂,其中租金占大頭。對于定位高端的大舞室來說,固定成本更高。在行業增速下滑的時期里,這是非常煎熬的。
經營壓力增大的同時,這類行業的天花板卻并不高。獲客之后的粘性并不高,客戶群難以持續擴大。同時,行業收入與場地規模緊密相關,而場地規模又和經營成本緊密相關。增收難、固定成本壓力大的背景下,跑路越來越成為這些培訓機構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在效益差的時期,通過“合理跑路”,這些機構可以進可賺黑心錢,退可自保減虧。甚至行業內還出現了“職業閉店人”這一灰色產業,他們為商家策劃閉店、逃避法律責任,助長了“跑路盈利”的模式。
市場恢復尚需時日。整個藝術培訓行業在2019年之前一直在穩步增長,但2020年之后呈現出斷崖式下跌,并且沒有實質性復蘇。一方面,居民普遍壓縮消費,培訓這類可選消費自然也面臨壓力。另一方面,人口增長放緩也在影響行業發展的動力。盲目擴張可能還會面臨生源不足的問題。
供給側方面,由于進入門檻低,近年相關機構數量不斷增長。但每年倒閉的機構也不在少數。頻繁爆出的跑路新聞和長期預付式的經營模式,讓消費者對相關機構產生了擔憂和不信任的心理,進一步增加了其經營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