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20日消息,隨著中國汽車行業加速新能源轉型,本土品牌逐漸在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與全球汽車巨頭相比,國內汽車企業在盈利能力上仍存在顯著差距。近期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多數自主品牌車企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價格戰導致的長期降價趨勢正不斷侵蝕企業利潤。
據ITBEAR了解,今年前八個月,中國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已升至63.2%,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絕對主力。盡管如此,上半年國內30家主要汽車上市公司的總凈利潤卻不及豐田汽車的三分之一,僅相當于大眾集團的三分之二。至少有七家跨國汽車公司的半年利潤超過了這些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和。
比亞迪成為國內車企中的佼佼者,上半年營收超過3000億元,凈利潤超過135億元,累計交付車輛達到161.3萬輛。在新能源市場,比亞迪占據了32.6%的份額。然而,并非所有車企都能分享到這份成功。例如,上汽和北汽盡管營收緊隨比亞迪之后,但今年上半年,這兩家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下滑,其中北汽的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了30.49%。
在民營企業中,吉利和長城的表現較為突出。吉利汽車的凈利潤同比上漲近六倍,而長城汽車則實現了四倍的增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長城汽車近期的銷量下滑明顯,其上半年凈利潤中有近20%來自于政府補貼。
新興勢力車企同樣面臨著銷量上升但利潤壓力增大的問題。賽力斯作為一個例外,依靠華為的背書成功扭虧為盈。然而,零跑、小鵬、極氪和蔚來等公司的凈利潤仍然為負值。理想汽車也因L6車型價格下調和純電產品表現不佳而遭受凈利潤下滑的打擊,同比降幅超過47%。
價格戰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深遠。據透露,2024年上半年,近40個汽車品牌推出了各種優惠、補貼或降價政策。自主品牌的折扣率為7.3%,而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的折扣率分別高達19.2%和18.4%。這種持續的價格競爭導致多個品牌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影響了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力。
廣汽集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于內部價格戰和合資企業銷量下滑的雙重打擊,該集團2024年上半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下降了25.62%和48.88%。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指出,雖然行業內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但過度競爭會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社會貢獻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汽車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不斷增加。新勢力車企如蔚來和小鵬的研發投入占比分別達到22%和19%,而傳統車企如北汽藍谷和海馬汽車也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以期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力。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將有七成汽車公司面臨市場出清的風險。這一過程不僅是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推動行業向更高效、環保方向發展的必經之路。從長遠來看,這種結構性調整有望培育出能夠在全球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一流汽車企業。
#中國汽車市場# #新能源轉型# #自主品牌# #盈利能力# #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