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一股“反向消費”潮流悄然興起,年輕人們開始頻繁光顧原本被視為“長者專屬”的老年食堂。這一趨勢不僅為經營陷入困境的老年食堂帶來了新的生機,也促使這些食堂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轉型,以適應更廣泛的消費群體。
在廈門某社區食堂,中午時分的結賬場景常常是這樣的:“三個素菜,一個米飯,一個主菜,總共18元。”幾個月前,這里還是一家典型的“老年餐廳”,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區內的長者,人均消費在14-17元之間。然而,經過“爆改”后,這家餐廳搖身一變,成為了社區食堂,吸引了長者、居民、社區工作人員,甚至游客前來就餐。短短4個月內,這家老年餐廳就從虧損狀態實現了收支平衡。每到飯點,店內時常可見年輕人的身影。據悉,當地不少老年餐廳都開始接納這種“以商養老”的轉型方式,一些靠近景區的餐廳更是向游客提供廈門特色小吃和鮮榨果汁。
據ITBEAR了解,不僅僅是廈門,北京、杭州、天津等地的老年食堂也紛紛開始轉型,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開放。例如,北京市民政局引發了《北京市街道(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內設社區飯廳建設工作指引》,強調社區餐廳除了服務老年人,也應向其他社會群體開放。杭州市則提出加快社區食堂迭代升級,兼顧全齡段社區居民的就餐便利性和多樣性。天津市民政局也表示,倡導的老人家食堂是“綜合食堂”,提供多樣化餐品,以滿足不同人群的用餐需求。
在北京安苑北里小區內的明夷紅心社區大食堂,食堂與養老機構、社區服務中心共用一棟樓,提供早中晚餐,價格實惠且味道清淡。除了老年人,這里也吸引了不少周圍的上班族、快遞員和外賣員。而北京和平里街道的“和膳”老年餐廳則更加靈活,提供京魯風味菜品,甚至還有烤羊肉、烤魚等“硬菜”,中午時分的顧客中有一半都是旁邊寫字樓的上班族。
政策的推動使得杭州一些老年食堂的年輕人“含量”日漸增長。橫濱街道一家社區食堂老板表示,一開始主要針對老年人,但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就餐。然而,這種轉變并不奇怪。據統計,2023年新注冊的各類社區食堂超過1700家,但與此同時,部分食堂正陷入運營困境。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曾對40家老年餐桌機構開展調研,結果顯示有55%的食堂經營機構表示餐費價格很難與成本同步,虧損缺口有加大趨勢。
老年食堂主要通過“社區提供場所,引入第三方+政府補貼”的方式實現運轉。但受限于社區場地和資源投入能力,主要有“社區食堂”和“中央食堂+配送點”兩種運營模式。許多老年食堂過去一味依賴財政補貼或社會捐助,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很快便難以為繼。因此,由市場第三方運營的老年食堂不可避免地對擴大受眾群體有需求。
面對運營挑戰,老年食堂開始嘗試商業化轉型。備菜、庫存等難題以及客單價上不去的問題使得老年食堂營收困局加劇。然而,年輕人的“反向消費”為這些食堂帶來了新的機遇。一些年輕人表示,老年食堂的價格實惠、菜品健康清淡,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保底的選擇。在這種現實壓力下,老年食堂需要“商業化轉型”,注入更多“客群”實現盈利模式的轉變。
為了滿足年輕人的喜好,許多社區食堂做出了不少創新之舉。例如,杭州的“天倫之家”社區食堂針對年輕人推出了水煮肉片、酸菜魚等“下飯菜”。同時,一些食堂還在裝修和功能上進行了升級,以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錢塘一社區食堂新增設了兒童游樂區、咖啡休閑區等,成為了一個集飲食、休閑、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性社區生活中心。
另一方面,“蹭老式消費”的出圈也折射出年輕人渴求的相關消費服務供給不足。大量轉型、升級的老年餐廳意味著未來社會餐飲的競爭或將變得更加激烈。高性價比、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務自有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將打破人為貼上的劃分人群的標簽。不管是年輕人還是長者,消費的底層邏輯并不會因為年齡而有太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