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3日消息,在“大咖聊營商”系列研討會的第二期會議上,市場準入成為了熱議的焦點。此次會議由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并主辦,旨在深入探討營商環境的“市場”與“制度”兩大主題。會上,來自重點改革領域的22位權威專家匯聚一堂,就如何進一步優化改革舉措、開拓改革思路展開了深入交流與研討。
據ITBEAR了解,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彭文皓在會上介紹,上海在全球營商環境建設中一直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自2017年起,上海連續參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不僅深入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還積極推動本土營商環境的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改革案例。
彭文皓強調,上海在電子政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2023年,上海推出了全國首個集成式企業登記數字化平臺——上海企業登記在線,該平臺支持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所有類型企業,通過無紙化、全程電子化的方式辦理設立、變更、注銷等全環節登記業務。目前,上海企業設立登記的全程網辦率已高達93%。
在數字化工具的普及方面,上海同樣表現出色。2023年,上海電子營業執照的使用次數超過5800萬次,位居全國首位。同時,稅務部門也為所有新設企業發放數電發票,全面電子化的執照、印章、發票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經營的數字化轉型。
政務服務效率的提升也是上海營商環境優化的重要一環。上海市發改委的調研結果顯示,80.27%的樣本企業對上海政府部門的服務效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審批流程高效,政府機構協調能力強。
2023年5月,世界銀行推出了全新的營商環境評估體系Business Ready(BR評估)。與舊版相比,新版評估更加注重制度建設、適應數字時代,并更加重視企業的實際感受。彭文皓認為,法治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根本之道,需要明確界定經營主體和政府行為的邊界,為經營主體提供可預期的行動框架。同時,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注重經營主體的真實感受也是關鍵。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的王東光教授同樣強調了法治在營商環境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國已經建立起了非常完備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包括基礎性規范、框架性規范和實施性規范三個層次。完備的法律制度是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基礎條件。
德勤中國合伙人徐祖明也對上海營商環境的數字化成果深有感觸。他表示,數字化技術的普及使得企業可以便捷地辦理電子營業執照、電子印章等手續,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成本。特別是對于中高層管理人員來說,數字化手段使得他們在辦理市場準入各個環節中的時間大大減少。
在8月19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上海外商投資協會會長黃峰指出,對外資來說,市場準入的核心是國民待遇。2024版負面清單全面取消了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這標志著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大門越開越大。黃峰還表示,過去11年是上海外商投資準入不斷完善進步的過程,未來還將繼續探索如何進一步擴大在更多領域的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