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民眾反映,手中的資金似乎越來越不經用,消費市場顯得尤為冷清。商場人流稀少,街邊店鋪紛紛關門大吉,生意難做的現象愈發明顯,消費力的下降絕非虛言。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盡管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并未陷入危機。房地產市場雖然遭遇寒流,卻也并未到崩潰的邊緣。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為何消費力的下滑如此迅速且劇烈?
據ITBEAR了解,從各項數據來看,社會需求的萎縮程度遠超宏觀經濟的低迷表現。經過多方打聽,發現各行各業的老板們普遍表示,實體經濟的下滑幅度相當驚人。
為何消費力的下降會成為經濟下行的先導?以往無論是日本泡沫破裂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是金融系統先出問題,消費力下降只是連帶影響。然而在中國,消費力的下降卻成了先行信號,且勢頭尤為猛烈。
細細想來,我們以往大手大腳花錢的底氣從何而來?2019年之前,中國人的消費力持續攀升。無論是土豪們的海外掃貨,還是普通人的日常消費,都顯得尤為闊綽。那時的中國游客,簡直就是行走的錢包。
然而,近幾年來,無論是富人還是普通人,消費力都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太古里的業績下滑,大眾餐飲品牌也只能通過降價來求生。這背后的原因,或許是我們之前的消費力大多源自于財富效應,而非真正的收入能力。
這個所謂的財富效應,主要指的就是房地產。盡管現在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但它確實讓不少人實現了財富的快速增長。早些年買房的人,隨著房價的上漲,直接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這種財富效應卻透支了我們的收入能力。
那時候,很多人雖然工資不高,但因為買房早,生活得相當滋潤。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工資沒怎么漲,消費力自然就下來了。
真正高收入的人群,其實就那么幾個圈子:金融、互聯網、高新產業。其他的人,要么靠資產升值,要么靠體制內的福利,但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
過去,政府過于依賴賣地收入,忽視了民間經濟的培養。同時,教育質量也是個問題,培養出的年輕人創造力不足。一句話,中國的高收入職業太少,普通人的收入水平太低。管理者對產業多樣性的忽視,對小微企業的扶植不夠,都是問題。
如今,經濟陷入冰冷,其實也是個反思的機會。管理者和我們個人都應該反思,是不是過度依賴財富效應,忽視了持續學習的能力。財富增值的神話已經結束,未來,我們更應該關注自身的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