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唐韌(ID:RyanTang007),作者:唐韌,授權轉載發布。
這兩天體驗了一款新產品,它剛上線一周就估值超過1億美金,在海外用戶圈子里形成了不小的熱度,曾連續占據蘋果 AppSotre 榜單第一。
這是一款圖片類社交產品,準確說是一款基于 GIF 動圖的新生代社交產品。它最大的特點在于,反邏輯。
至于為什么說它反邏輯,我后面會提到。
這款產品的名字叫「Poparazzi」,是基于英文單詞「Paparazzi」的變種,而后者的中文意思是「狗仔隊」。
正如他們產品官網的介紹說「Your friends post to your profile」,意思是你的個人主頁內容是由你的朋友來上傳的。
在說這款奇葩的社交產品之前,先跟你們說一個邏輯,這對于理解「Poparazzi」到底是什么很重要。
我們目前所使用的一些社交產品,例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或者其他帶發布功能的社交產品,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即你發布的內容都是為自己發布的,而別人只能看。
也就是說,每個人只能管理自己的個人主頁,發布的內容也只會出現在自己的個人主頁。
可「Poparazzi」這款社交產品反邏輯的地方在于,你只能給別人發布內容,所發布的內容會出現在對方的個人主頁上。而你的個人主頁內容也只能由別人來發布。
這么說你們可能還有點難以理解,我舉個例子。
這是類似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的內容發布和瀏覽模式,你的好友們其實都在往時間軸信息池里發布內容,且內容都是以他們的自我視角為中心。
而對于你來說,只是一個隨機瀏覽者。
在這種模型下,你看到的東西取決于兩個限制條件。
第一,你有多少好友。
除了開放式信息流,在朋友圈或者微博關注列表里,你只能看到和你產生社交關系連接的好友發布的內容。
第二,你什么時候去看。
因為時間軸是流動的,而你的好友們發布的內容也在不斷累積,所以你在某一個時間點看到的內容就是當前時間軸最新的,當然也可以查看歷史內容。
在這種模式下,內容和人、人和人的關聯性其實是比較弱的。信息池里的內容被人看到的概率存在一定的隨機性。
好了,理解了現在主流社交產品的邏輯模式,接下來我們看「Poparazzi」是怎么反邏輯的。
首先,進入這款產品后就直接打開了后置相機,而且不支持相冊選擇、不支持美顏濾鏡、不支持前置攝像頭模式。
也就是說,這是一款從邏輯上不鼓勵你自拍的產品,同時也不允許以美圖的形式上傳照片。
這一點,是不是很反邏輯?
之所以這么設計,跟他們的產品理念有很大的關系,就是前面說的「Your friends post to your profile」。
其次,拍照的模式不是單獨拍攝一張靜態照片,而是支持多張連拍,最多 9張。拍攝完成后,系統會自動把這些照片制作成一張連續的動圖。
接下來,如果你想發布剛拍攝的動圖,就需要主動 tag 一位好友,而且必須是你關注的好友。
選擇某一個你關注的好友并點擊發布(Post)之后,剛剛拍攝的照片會上傳到你 tag 的這位好友的個人主頁。
這里還有一個規則,如果你只是單獨關注了對方,但對方沒有關注你,那么你發布的內容需要經過對方同意后才會發布在其個人主頁上。
但是,如果你們彼此相互關注了,那么你和對方發布的內容,就會自動出現在彼此的個人主頁上。
簡單說,我發布的內容都會上傳到你的個人主頁,你發布的內容都會上傳到我的個人主頁。
在個人主頁上有兩個區域,一個是別人給我拍的內容,一個是我給別人拍的內容,分別對應兩個 tab 選項。
同時,你還能看到你成功給別人拍照并發布在對方個人主頁的數量,以及給你拍照最多的人。
出現在你自己個人主頁的內容,都來自于你朋友的拍攝。而你拍攝的內容,則分布在你不同朋友的個人主頁上。
這一點,是不是很反邏輯?
到這,你應該能聯系起一個完整的場景了。
我們一起出去玩,你給我拍了照并制作成動圖,并且使用「Poparazzi」發布后,我就能在自己的個人主頁看到你眼中的我了。
就像你走在街上,狗仔隊拿著相機拍了你,然后第二天你就在報紙上看到了自己。
就好比下面這條。
內容的歸屬是我一個叫 imleam 的朋友,但照片是我拍攝的并且 tag 了他,所以發布到了他的個人主頁。系統在歸屬者頭像旁邊還還特意標識了「popped by ryantang」。
照片發布后只能通過點擊下方的表情圖標表達你的感受,如果雙方沒有互關,連評論都不能發送。
也就是說,如果你們想彼此互動評論,必須是相互關注的好友,否則,系統不允許你做評論操作。
對于一款半開放式關系的社交產品來說,通過產品規則阻斷用戶的互動,似乎跟主流社交產品有點背道而馳。
這一點,是不是很反邏輯?
當然,如果你們彼此互關了,就有了評論權限。比較特別的是,如果你發出了評論內容,系統就自動把你們的私信對話建立起來了。
如果只有你和朋友兩個人的評論,可以理解成是私聊。如果有另一個朋友也評論了這條內容,那你們三個人就會自動出現在一個群聊里。
注意,出現在一個群里的三個人,至少有兩個人是彼此互關的好友。
前面說了,這是一款半開放式的社交產品。關系的建立是雙向的,而社交關系并不像微信一樣是全封閉的,更類似于微博。
所以「Poparazzi」也有類似「廣場」和「發現」這樣的功能。
在這些產品模塊,你能看到很多其他用戶發布的內容,即便你和他們都不是好友,但也提供了一個機會和窗口讓你去認識更多的人。
清一色的動圖,沒有照片、沒有音頻、沒有短視頻、沒有濾鏡、沒有杠精。
因此,也多了一些純粹。
還記得我前面列舉的類似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和用戶模型么,其實也可以給「Poparazzi」梳理一個。
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邏輯里,用戶都是「以自我為主」的視角去向一個信息池發布內容,用戶以隨機的方式去瀏覽內容。
而「Poparazzi」更多是「以他人為主」的視角去構建和彼此都有關的內容和關系,信息池就是內容和關系本身。
雖然微博和微信也有「@好友」的功能,但那只是一個選擇項,并不是產品關鍵路徑上的必選項。
而「Poparazzi」在發布內容時必須進行的 tag 操作,把人和人的關系建立得更加緊密,也讓內容和人的關聯性更加強。
更重要的是,這種產品行為能帶來天然的社交裂變和社交關系的建立。
最簡單的理解,這不是一款一個人能玩起來的產品,你如果想玩,就一定得拉上一個好友一起玩。
所以,基于好友彼此之間的強關系,通過這種產品規則可以將原本的弱關系進一步升級成強關系。
這一點,非常厲害。
在這種邏輯下,用戶會形成不同的期待,可玩性和想象空間也很大。
至于說為什么「Poparazzi」在國外如此火爆,其實跟他們的運營策略也分不開。
據我了解,在正式上線前,他們就采取了邀請制和預售模式,再加上一些網紅在 Tiktok 上的造勢,可以說吊足了用戶胃口。
和之前爆火的 Clubhouse 類似,用內測的方式邀請用戶試用,以此產生一種稀缺感。用戶往往是越好奇,越有動力去體驗。
不過話也說回來,這樣的產品還是有曇花一現的可能性,畢竟這種基于強社交關系的互動會制約內容的生產。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如果內容不夠,就無法滿足瀏覽獵奇的需求。如果關系難以拓展,就會限制用戶的增長。
更重要的是,GIF 動圖的這種形式,在更具吸引力的短視頻面前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也是風險所在。
雖然用起來有點意思,但我對這款產品未來的發展并不持樂觀態度,它更像是一種新的嘗試。
最后,可能很多人會好奇,國內的復制版是不是已經在寫代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