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6日消息,隨著新能源車型在營運市場日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乘客反映,在乘坐電動車時更易出現暈車情況。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乘客紛紛吐槽司機師傅的“風琴腳”,同時勾起了許多中年人兒時的暈車記憶。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導致坐車時容易暈車呢?
據ITBEAR了解,暈車現象與人體內部的平衡感知系統——內耳前庭器密切相關。當乘客坐在行駛的車輛中,特別是經歷加速、減速或轉彎等動作時,內耳前庭器會受到刺激。若這種刺激超出一定限度,或與視覺等其他感官信息發生沖突,大腦便會接收到矛盾信號,進而引發暈車癥狀。例如,在車輛急加速時,內耳感知到身體前傾,而眼睛卻看到相對靜止的車內景象,這種感官不匹配便可能導致暈車。
此外,車內環境亦是影響暈車的重要因素。封閉且空氣不流通的車廂、異味刺激(如汽油味或新車塑料味)、不適宜的溫度等,均可能加劇乘客的不適感,從而增加暈車風險。特別是在一些老舊燃油車型中,由于密封性不佳,車內異味較大,更易誘發暈車。
現代電動車憑借其出色的動態性能和平穩的自動駕駛技術,為乘客帶來了全新的乘坐體驗。然而,這些特點也可能成為加劇暈車的潛在因素。同時,隨著車載電子設備的增多,乘客在車內更易分心,這也可能成為誘發暈車的另一原因。
為了有效解決暈車問題,提升乘客的舒適度和安全性,賽力斯聯合招商車研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主導下,著手研制《汽車抗暈性能試驗及評價方法》標準。該標準旨在通過標準化的試驗和評價指標,全面評估汽車在各種行駛條件下的抗暈性能。這不僅有助于汽車制造商針對性地優化產品設計,減少暈車現象,還將對提升乘車安全性、降低因暈車導致的交通事故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該標準的研制工作基于汽車實際應用場景和乘員生理反應,構建了一套主客觀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適用于七座及以下的乘用車。通過專項測試和大量驗證,確立了科學的測試環境、試驗流程和評價指標,為汽車抗暈性能的量化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該標準已廣泛吸納了來自整車企業、檢測機構、高校、科研機構和醫院等多方意見,確保了其全面性、實用性和前瞻性。未來,隨著標準的正式發布和應用,有望為汽車行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進一步提升乘客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關鍵詞:#新能源車型# #暈車現象# #內耳前庭器# #汽車抗暈性能標準# #乘客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