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雷科技”(ID:leitech),作者:三明治,授權轉載發布。
抖音嚴禁“賣慘帶貨”
自從直播帶貨興起以來,大家對它的爭議似乎就從來沒有斷過。尤其是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為了能夠吸引流量,讓自己的帶貨直播被別人看到,不少網紅不惜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事情,只為了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給自己帶來流量、關注度還有討論度,即便被噴也在所不惜。
最近,隨著涼山石榴的成熟,在網絡平臺出現了一類極其相似的視頻畫面:果園里面的石榴長勢喜人,碩果累累,老農卻在一旁哽咽著說,自己的石榴沒有人收購,只能夠爛在地里頭做肥料,再配上“石榴滯銷,幫幫我們,10元3斤”這樣的文案。看到這段視頻,可能大多數人都會產生共情,為農民的不容易買單。
可真是這樣嗎?實際上,這些可能都是套路。
昨天上午,抖音電商發布了“賣慘帶貨”違規行為處罰公示。抖音官方聲稱,平臺在治理巡檢中發現,一些電商作者以水果滯銷“賣慘”博取用戶眼球,傳播不符合社會良好風尚的內容,更有部分主播以此誘導用戶購買商品。此類行為嚴重損害用戶體驗,影響正常經營秩序以及平臺生態,抖音將對這些賬號作出永久封禁賬號并關閉電商權限的處罰。
對互聯網有印象的讀者,或許還記得三年前那件“水果滯銷,幫幫我們”的熱搜事件。這種利用特別事件抓住大眾同情心理,借機炒作吸引粉絲流量并獲利的營銷方式,直至今日依然被廣泛應用著。為什么“賣慘營銷”能夠如此經久不衰?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現代的“畸形秀”
“奶奶,你這蘋果才好嘞,生意好不?”“生意不好,沒得人來買,蘋果嘛還算可以。”在抖音一位擁有著200多萬粉絲的主播鏡頭里,一老一少一唱一和,講述著農家青蘋果因為疫情封鎖而滯銷的故事。在主播陳列的商品櫥柜里,標價58元的“阿壩州小金青蘋果”產品已經賣出了1377份。
無獨有偶,今年三月,這樣一段視頻曾在網絡上流傳:四川涼山地區的小姑娘“阿佳”稱其父親去世,沒有母親,上不起學,身世凄慘。很多人在對小女孩感到同情之余也慷慨解囊,紛紛斥資購買視頻中宣傳的“涼山地區貧困村民銷售的自產蘋果”,希望能為小女孩做出點貢獻。
根據小雷調查發現,在短視頻平臺上,各種“滯銷”、“破產”、“抗癌”、“家門不幸”的故事在無數主播的主頁里上演著。不可否認,在這之中可能存在著真實經歷過這些悲劇的主播,但是更多的人只是掌握了社交平臺上的“致富”公式:講一個悲慘的故事,讓網友同情或是開撕,賺取一波流量之后,走向變現之路。
“開頭一張圖,故事全靠編。”從事直播工作的李先生介紹,“賣慘營銷”算是一個經典套路。早在三四年前,電商平臺上廣泛流傳的“滯銷大爺”一度引發全民圍觀和群嘲,“XX滯銷,幫幫他吧”的句式,也曾被諷刺得體無完膚。時至今日,這一“老套路”不僅沒有消亡,并且還有從電商平臺加速蔓延到短視頻平臺之勢。
為什么“賣慘帶貨”能夠如此經久不衰?歸根結底,這還要從人的心理開始說起。當你在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熱門上,看到有博主分享自己悲慘的經歷時,你是否會忍不住去圍觀?小雷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去圍觀。在這個“審丑”的時代,比起幸福美好的事情,大家更容易對悲慘的事情感興趣。
然而,正是這種互聯網上的圍觀,卻意外成就了別人的致富經。正如美國社會學家杰里米.里夫金所說,人類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除了學會使用工具,還有一大重要的自帶功能就是擁有同理心,同理心是人類發展的基石。利用滯銷、救命這樣的字眼吸引眼球,很容易激發觀眾的同理心。只要觀眾產生共情,他們就會不假思索地購買帶貨商品。對他們而言,“交易”這個概念已經被“捐款”所取代。
說到底,“賣慘營銷”本質上是利用了人類心中的“善”,通過激發觀眾的善心來牟利。當觀眾的善良與惻隱之心撞上賣家刻意編織的劇本,結果總是屢試不爽,因此套路經久不衰。
劇本演員,明碼標價
為了整治“賣慘營銷”套路,短視頻平臺也下了不少功夫。此前,抖音安全中心已針對此類現象先后組織三次「賣慘帶貨、演戲炒作」違規行為專項整治,稱平臺已對賣慘帶貨、編造離奇故事、演戲炒作等行為進行違規處罰。同時,快手方面也在8月中旬宣布處置審丑賣慘、惡意炒作賬號133個,另有多位主播被封禁直播權限。
盡管平臺大力整頓,但是這種賣慘“劇本”依然屢禁不止。小雷隨手搜索一下,在短視頻平臺上,依然能夠看到不少打著水果滯銷、直播助農口號的直播賬號,根本沒有收斂的意思。
為何“賣慘營銷”如此泛濫?這背后有兩層原因。首先,在如今的“賣慘營銷”背后,早已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從演員到劇本,從“吸粉”到帶貨,“賣慘營銷”正在不斷流水線化,成本變得越來越低。
以視頻劇本為例,小雷在淘寶搜索“帶貨劇本”“短視頻劇本”,很快就彈出了上百個相關店鋪。“拿來即用的短視頻劇本,只要9元一份,適合賣日用品,”某網店的客服表示,“定制帶貨劇本的話,需要你們提供產品信息、價格、出鏡人數,按照字數定價,24小時內就能交稿。”
購買視頻劇本,安排演員拍攝。在這條流水線的幫助下,“賣慘營銷”的門檻被大大降低,即便是普通的帶貨小主播,也能夠承擔起拍攝“賣慘營銷”短視頻的經濟成本。考慮到這些視頻一經推出,主播往往獲“利”頗豐,那么“賣慘營銷”如此泛濫也就不令人驚訝了。
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屬于社交媒介,其內容純屬主播自說自話,真實性是無法保障的。即便最后實錘“賣慘營銷”,短視頻平臺最多只能做到封號,一般的消費者大多無心也無力去追究責任,這也使得賣慘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極低。最嚴重的情況下,也不過是換個新號東山再起罷了。
總結
小雷覺得,“賣慘營銷”,利用他人的善良牟利,這是一種非常惡劣的不法行徑。首先,賣弄苦情、弄虛作假,其實是在透支社會信用,從根本上消費了我們這些不愿意袖手旁觀的人的善意。在善意被消費后,很多人也就因此變得冷漠了。要知道,從熱情到冷漠,其實距離并不遙遠
其次,“賣慘營銷”從本質上擾亂了“直播帶貨”行業的游戲規則。根據調查,人們愿意購買“賣慘營銷”的商品,主要還是出于對受害者的同情,在同等條件下希望能夠幫受害者一把。通過“賣慘”吸引顧客,借此出售偽劣產品,既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基本原則,也攪亂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秩序。
治理網絡賣慘亂象,個人認為可以從國家、平臺兩個途徑入手,提高“賣慘營銷”的成本和代價。
首先,國家應該加強審查懲處,對網絡賣慘營銷行為聯合發力。業內人士指出,“賣慘”視頻造假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就是涉及部門多,定性難。為了杜絕“賣慘營銷”行為,網絡監管、市場監管和消費者協會等部門應該聯合行動,對“賣慘”商家或放任不管的平臺實現有效監管,維護制度的權威性,讓那些“躍躍欲試”的短視頻主播不敢“鋌而走險”。
其次,平臺應該積極落實實名制度,確保主播“一人一號”,這樣才能杜絕“賣慘”主播更換馬甲卷土重來。不僅如此,各家平臺必須盡快建立舉報平臺,加強視頻監管,一旦“賣慘營銷”視頻出現,必須盡快封殺賬號,并在各大新聞平臺加以公示,承擔起打假責任,杜絕“賣慘營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