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張先生近期在一家4S店經歷了一場意想不到的購車風波。原本計劃購買兩輛路虎的他,在與銷售顧問深入交流后,決定以總價超過300萬元的價格成交,并特意選擇了庫存充足的店鋪,以確保能順利提車。為了確保交易安全,他還預先支付了4萬元作為交易的保障。
然而,就在張先生滿心歡喜地準備第二天將新車開回家時,4S店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店方告知,由于內部系統的原因,其中一輛車的訂單被鎖定了,無法按時交付。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張先生雖然表達了愿意放棄之前談妥的價格優惠,但4S店依然無法滿足他立即提車的愿望。更令人驚訝的是,店方還提出他支付的4萬元僅為“意向金”,并不具備法律上的定金效力。
面對這一連串的變故,張先生顯然無法接受。經過長時間的溝通與協商,4S店最終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案:他們愿意承擔張先生在當地的住宿費用,并從其他渠道調配一輛與原先所選車型配置相同但顏色和內飾有所不同的車輛。在權衡利弊后,張先生以153萬元的價格接受了這輛替代車輛。
這一事件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公眾對商家誠信經營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廣泛討論。許多網友表示,這樣的經歷讓他們對購車過程中的各種“陷阱”和“套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提醒了大家在購車時要更加謹慎,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