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封鎖措施愈發嚴厲,從制造設備、設計軟件到核心技術,甚至聯合日本、荷蘭形成全面圍堵態勢。其背后,美國最為擔憂的是中國芯片產能的持續增長與技術突破。
產能的提升意味著中國芯片自給率的增加,進而減少對外依賴。而技術的突破,則將使美國的封鎖舉措形同虛設,因為中國將有能力自主制造所需芯片。然而,美國的這些擔憂似乎并未阻擋中國芯片產業的快速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芯片產業在逆境中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2022年,中國生產了3241.86億塊芯片,而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增長至3514.4億塊,增幅達到7%。更令人矚目的是,2024年前10個月,中國已經生產了3530億塊芯片,同比增長24.8%,這一產量甚至超過了2023年全年的總和,創下了新的紀錄。
在全球晶圓代工廠排名中,中國企業的表現同樣亮眼。中芯國際在2024年成功超越格芯和聯電,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且在一、二、三季度均穩居這一位置,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逐漸拉大。同時,華虹和晶合集成在全球前十大代工廠中的增長率也名列前茅。
以三季度數據為例,中芯國際的增長率高達14.2%,位居第一;華虹的增長率為12.8%,排名第三;晶合集成則以10.7%的增長率位列第四。綜合來看,中國大陸企業的增速在全球范圍內遙遙領先。除了臺積電以13%的增長率排名第二外,其他企業的增長速度均慢于中國這三大晶圓廠。
除了產能的快速增長外,中國芯片產業在技術突破方面也讓美國始料未及。美國曾試圖將中國的邏輯芯片技術鎖定在14nm以下,NAND閃存限制在128層以內,DRAM內存則限制在18nm以下。然而,如今中國的芯片技術早已超越了這些限制,具體進展雖未公開透露,但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中國芯片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體現在產能和技術上,還得到了國內市場的有力支持。隨著國內四大協會倡導使用國產芯片,減少對美國芯片的依賴,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將迎來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