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快餐巨頭麥當勞宣布了一項新的外賣收費調整,標志著快餐行業在價格策略上的又一次重要變動。這一變動不僅吸引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業內對于餐飲市場發展趨勢的深入討論。
據麥當勞官方公告,自12月9日起,其外賣服務將實施新的收費模式。具體而言,外送費將從原先的9元降至6元,并新增根據餐品數量收取打包服務費的條款。這一新模式同樣適用于團餐渠道,而麥金卡會員在訂單滿足一定金額時,仍可繼續享受外送費與打包服務費的減免優惠。盡管有消費者擔憂打包費可能會高于配送費,但市場普遍認為,此舉實際上是麥當勞的一次主動降價行動。
事實上,麥當勞并非首個在配送費上做出調整的連鎖餐飲品牌。早在今年2月,肯德基就已將宅急送的定價從9元下調至6元,并同時引入了更為細致的打包服務費標準。根據肯德基的官方說明,打包服務費因產品品類而異,最高可達2.5元/份,且根據訂單金額設有不同的封頂價。
隨后,星巴克也在7月調整了專星送的服務收費,將配送費降至每單7元,并對部分商品加收每件1元的打包費。這一系列動作表明,降價已成為當前餐飲品牌不得不面對的市場趨勢。
紅餐大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餐飲大盤人均消費呈現下滑趨勢。2023年人均消費為42.6元,同比下降0.6元,降幅1.4個百分點。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人均消費進一步下滑至42.1元,降幅略有收窄。對于餐飲這一低毛利率的行業而言,降價不僅僅意味著價格上的調整,更涉及到整體經營策略的深刻變革。
麥當勞的降價行動并非首次。今年5月,該公司曾推出為期兩周的“10元吃漢堡”活動,隨后又推出了“88金粉節”,經典超值套餐三件套第二套僅需2元。麥當勞還在美國市場推出了5美元的低價套餐,內含多種熱銷產品。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麥當勞面臨的業績壓力。
根據麥當勞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全球可比銷售額同比下降1.5%,這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銷售額首次連續下滑。盡管收入增長至68.73億美元,超過了市場預期,但凈利潤卻下降3%至22.6億美元。在中國市場,麥當勞的同店銷售額也出現下降,首席財務官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這主要受消費情緒和支出減弱的影響。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大餐飲品牌紛紛推出低價策略以吸引消費者。肯德基推出了9.9元特價漢堡,德克士則推出了“天天9塊9”活動,漢堡王也加入了價格戰,推出了“招牌漢堡,周周9.9元”活動。塔斯汀等品牌同樣推出了多個低價套餐,以應對市場挑戰。
在這場價格戰中,門店規模成為餐飲品牌在中國市場實現有效增長的關鍵。麥當勞在前三季度持續擴張,截至2024年9月30日,其在中國系統的門店數量已達到6543家,較去年同期增加961家。盡管市場內卷嚴重,但連鎖巨頭們仍然看到了新的市場機遇,利用成本優勢實行低價策略,通過規模效益實現持續經營。
隨著餐飲業的連鎖化率逐漸提高,如何在擴大門店規模的同時降低整體成本,滿足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追求,將成為未來餐飲行業的發展課題。這一場硬仗已經打響,各大品牌正全力以赴,爭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