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筑科技產業園的鋼結構智造基地內,一場生產方式的革命正在悄然進行。12月6日,經過精心調試的智慧化生產線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該基地的鋼結構生產邁入了智能化的新紀元。
走進這片繁忙而有序的生產區域,機器轟鳴,焊花飛濺,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然而,與傳統生產線不同的是,這里的人員配置卻顯得相對精簡。據現場負責人介紹,這條智慧化生產線集成了自動組立、自動輸送、激光自動跟蹤等一系列先進技術,使得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焊接機器人成為這條生產線上的亮點之一。它們采用3D視覺掃描傳感技術,實現了自動化焊接,極大地提高了焊接效率和質量。一個技術人員就能輕松操作兩臺機器臂,每天能焊接400米焊縫,是人工焊接效率的三倍。焊縫不僅平整美觀,而且質量更加可靠。
在基地內,四個車間各司其職,協同作業。一、二車間主要負責大難特異鋼構件的生產,而三、四車間則側重于利用智能化產線提高標準型鋼構件的生產效率。與一、二車間的繁忙景象相比,三、四車間顯得更為“冷清”,但設備的高效運轉卻透露出不凡的生產能力。
據五冶集團(成都)鋼構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部長李曉偉介紹,這條智慧化生產線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還實現了生產過程的透明化、可視化和精細化。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平臺的同步投用,更是為生產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該平臺涵蓋材料管理、工藝管理、工廠管理、設備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等23個功能模塊,實現了從項目立項到現場安裝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在基地的三、四車間前方,還有一片正在建設的智能全自動生產線區域。李曉偉透露,這條生產線將采用無人操作模式,實現從進料到成品的全智能生產。一旦上線,它將成為國內首條全智能鋼結構部件生產線,為“成都造”在高層和超高層鋼結構、大跨度空間鋼結構、橋梁鋼結構以及異形鋼結構領域增添新的競爭優勢。
在生產現場,記者還看到了工人們正在焊接箱梁的場景。他們熟練地操作著設備,將一片片鋼材焊接成堅固的結構件。雖然現場人員不多,但每個人的工作都顯得井然有序,高效而專注。
隨著智慧化生產線的正式投產,中國五冶集團(成都)建筑科技產業園鋼結構智造基地的生產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全面達產后,整個基地的年生產能力可達16萬噸,為“成都造”在鋼結構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基地還將繼續引入行業最先進的機器人自動化裝配系統等智能“黑科技”,全力構建面向未來的建筑產業生態圈,推動行業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