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消費者在上海普陀區蘭溪路盒馬門店購買的金龍魚食用油引發了質量爭議。該消費者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聲稱自己在食用這款油的小半年里,頻繁出現惡心和頭暈的癥狀,懷疑油品存在質量問題。
據這位消費者描述,這款食用油在加熱后會產生黑色沉淀物,并伴有塑膠味。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他還將加熱后的油連同鍋具一起帶到了盒馬門店。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盒馬客服人員迅速作出回應,表示盒馬所有門店的商品均由統一供應商供貨,不存在門店摻假的情況。同時,盒馬內部人員已開始對此事進行核實。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涉事門店的工作人員還前往消費者家中,使用同一瓶油進行加熱實驗。結果顯示,在正常加熱一分半鐘的情況下,并未出現異常。
金龍魚質檢部門負責人對此事也發表了看法,他認為這款食用油在加熱后出現的問題可能是由于消費者使用不當所致。他提到,該品牌食用油在出廠前會經過一項檢測,其中包括將油加熱到碳化的過程。因此,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很可能是油被加熱到過高溫度后發生了碳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金龍魚食用油首次面臨質量質疑。早在2006年,海南省海口市就曾曝光過一起金龍魚食用油的售假事件。當時,消費者購買的“金龍魚第二代調和食用油”在加熱過程中變質,形成了類似瀝青的黑色粘稠物質,并散發出刺鼻的塑料燃燒氣味。經過專業檢測,證實該批產品為假冒偽劣商品。
這一歷史事件對金龍魚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此次事件再次將金龍魚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盡管目前尚未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款食用油存在質量問題,但消費者的疑慮和擔憂仍需引起相關企業的重視。